从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谈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从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谈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朱克华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执法大队 276100

摘要: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使得生活朝着精致化、高品质化的方面蓬勃发展,使得质量引起了更多人民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由于质量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提高生产质量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乃至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产品质量监管已成为了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也都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监督制度建设。本篇重点就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原因剖析了产品质量监督模式,提供了若干创新支撑,以便于为企业质量监管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鉴与参照。

关键词:质量;控制因子;质量控制方法

引言:在目前的阶段中,质量监督工作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地走向了规范化,各质量监督的工作机关也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突破,并研究出新的质量监督方式,为社会质量的保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总体上来说,社会质量监督这一工作的状况还是在朝着逐渐改善的趋向发展的。不过,对于那些已经被披露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情,却必须引发了人们的重新思考,对已经发现的几个局部问题也纷纷产生忧虑,包括地沟油事故,瘦肉精事故等。这都凸显了中国目前质量监督的不足,也显现出对中国当前质量监督制度的变革和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一、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1、产品质量的涵义

根据国际标准的定义,由于商品是生产制造活动后所形成的成果,它是在进行生产制造活动以后,作为商品或其他使用的劳动产出品,而产品质量则有一个固定特征可以适应某些条件,所以关于产品质量的定义,随着其涉及的领域和专业范围种类的不同也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广义上来说,由于商品的标准定义都是在需要结合商品的标准定义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所以产品就是指商品、系统或商品的某些固有特征,可以适应消费者的其他有关方面要求它既包含实体,又包括一些无形的虚拟商品,也包括商品。而在本文中的生产就是指商品的外观和内部特征都符合一定标准,可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生产能力,和具备相应使用年限。它既能够体现商品的实用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同时产品质量又是对商品本身的能否适应市场需要的直接反映,它并不仅仅是包含了商品的外在品质(如商品的外在形式、包装材料等)和内在质量(如商品的材料性质、工艺技术等)。

2、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比如企业内在要素。我们称其为企业要素,是指产生在企业内的人才、质量、生产机制等方面的要素,从品质控制的观点来看,可以控制质量的企业内在要素主要有五M,即"人机料法环":人,即制作商品的人才;法,即制作商品使用的机械设备;料,指制造商品时使用的物质;手环,指制作商品使用的技术;环境,即制作商品时所处的企业内部条件。上述变量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对公司内部影响的各种因素仍有许多,而影响生产品质的程度又各有不同,但较为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领导层对于品质的意识和职工的整体素养,在人的因素中,公司领导与经理高层对产品的意识和所有职工尤其是处在重要职位和特别专业工种职员的素养及其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和执业水准,影响到生产品质;(2)公司本身对于产品管理工作的机构建立及其作用的管理水平。涵盖了对生产现场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的检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组织等方面的与企业各种产品质量问题有关的管理职能,以及上述职能对企业质量监管与把关功能的充分发挥程度,对质量管理的整体影响也发挥着很大影响;(3)公司产品的资源,以及公司自身能够适应新产品生产的程度。涵盖了原材料、企业及相关的机械设备、测试技术等。上述各种因素也可能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好坏。

二、当前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产品质量监督的主体较为多元化,且对各个质量监管主体的责任范围在界定方面也有些不明确,因此降低了质量监督效果。第二,由于产品质量监管的依法行政制度亟待完善,因此地域保护主义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同时也因为中国情况相对特殊,导致法律执行情况也存在混乱。其三,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再加之之前中国人民对质量的不重视,导致了我国产品的技术标准比较落后,同时政府对产品本身也缺少了有效的质量监督。第四,监管部门对于产品信息及时向大众发布的能力不足,由于近些年来产品纠纷的发生使得一般民众对产品监管出现了信用风险,同时也对于认证产品、免检产品、绿色产品等形成了不信任心理,加之有关产品监督监管部门的信息并没有能够高效准确的传输,使得有关产品监管部门监管能力不足。另外,基于当前实际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本身的不注重对产品的质量检验,导致了有关产品的质量检测部门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质量监管模式创新策略的分析

1、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提高,人类对生活产品的提供越多且越来越高的需求,对产品的规定也愈来愈严格,使产品质量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最新发现的商品也早已超过了产品质量法所规定的商品范畴。使得产品质量的监督工作也无法很好地进行,所以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完善相应的法规,修改产品质量法,以促进全国产品质量监督系统更加健全。同时地方政府等政府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推动有关产品质量监管机关积极执行其职责并规范其监督工作和执行活动。

2、理顺监督机构职能,提升监督的效能

当前虽然公司也有质量监督部门,但是因为公司本身财力的欠缺,没有注重专业机构的建立等导致公司的质量监督部门相对松散,导致监督质量不高。而且2013年时候国务院开始整合有关产品质量监管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监督管理部门而存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效率。但是就民营企业而言,还是要做好企业产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从企业到政府部门都要落实好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3、分类监管,构建全面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在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同时采用了2个品质控制体系来监管产品,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特别是在人体的保健领域,一方面是政府的直接监督,一方面是对不同等级和质量不同的商品实行不同等级不同的监督管理手段。这也对中国质量监督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参考。对商品的质量监督,应从源头抓起而不是单纯依靠事后监督,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情况报告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问题。应全面建设商品源头检测体系,对质量上有问题商品也应从源头管理,而各个地方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原则上也要反映给商品原产地的质量监管机关,这样才能对制造不合格商品的厂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同时,监督机构也转变了思路以推动监督模式的革新,而且监督机构要坚持在事后监管,并最终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公司还要坚持对产品内在因素的管理,以及对产品的追踪。

4、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增强消费者知情权

商品终究是为消费者使用的,所以消费者应当要最为了解商品的内容,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中企业与用户在商品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的情况,所以政府部门必须将所掌握的信息内容及时告知于市民,以补充消费者自身的缺陷。

5、完善对产品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控制系统

①企业要将工作的思路加以梳理,来进入质量监督模式的创新。要将从产品监测的模式向转化为对产品的主要影响因素方向转变。②首先要将公司内部因素管理治理好。首先要对技术实施更加严密的质量把关,先强化对产品制造前的管理,再实施更加严密的监测、检测,加强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并对公司内部生产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更加严格的把关。最后,要对完工产品实施质量跟踪管理。

结语

商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进行质量的监督检查是非常有必要性且富有意义的。本文从产品的控制因素看产品质量监控方法的革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监控方式做出了改进,同时给出了一些建议,期望对产品监控具有帮助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嘉鑫,郭萌萌.政府机构重组与产品质量规制——基于地方政府新设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视角[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1):21-31.

[2]何慧. 基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网购商品质量监管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3]李雅萍. 社会共治视角下网络购物产品质量监管的多方博弈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刘长玉. 区域产品质量监管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5]黄培东.基于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谈质量监管模式创新[J].质量与标准化,2013(0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