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生命哲学的人文关怀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道教生命哲学的人文关怀探索

李德先

桂林理工大学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与认识并且在其理论中融入了大量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人文精神。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化宗教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现代人进行自我修养、提升个人修养水平的宝贵资源。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孔子主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有生于无成于无”庄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相贯通、相互依存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观点从而形成了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生命哲学体系。

关键词:道教生命哲学人文关怀

道教将自身所崇尚的自然之道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出了道教追求生命自由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其对待生命的尊重态度。道教生命哲学以人为主体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目的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一、绪论

1.1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从学术研究现状看道教生命哲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对于道教文化与生命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缺乏微观层面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和认识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从社会现实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及生命价值取向。因此有关生命、生死等方面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1.2道教生命哲学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于道教生命哲学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道教生命哲学的研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是要明确道教生命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点是要明确道教生命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及途径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开展道教生命哲学的研究工作并且将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起来第三点就是要明确道教生命哲学的研究目标、原则以及具体内容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道家文化得到更加广泛传播。

二、道教生命哲学的基本内容

2.1道教生命哲学思想的道

道教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了“道”和天、地、人三才之道。道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总和即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整体性结构体系。老子说‘有生于无’这个观点也被称为‘有无相生’或‘阴阳互根’庄子则认为‘道通为一’(《齐物论》)他把整个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并且将它划分为三个层次———最上面一层是‘气’中间一层是‘理’最下一层就是‘形而下者谓之器’即人所生活的客观存在的世界本身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现象。

2.2道教生命哲学的气

道教认为人是由气构成的而且这种气是无形无相之物。因此在对人体进行修炼时必须要将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并通过各种方式使之成为有形有相的实体从而达到长生不老和延年益寿等目的。道家思想强调以气为本、守神炼化佛家则主张以心为本、心净体寂但不管哪一派都不约而同地把气看作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修炼的最终目标。《道德经》中有言“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说最高层次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能够滋养万物使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可见道教所追求和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至高至美的生命状态———天人合一。

2.3道教生命哲学的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言表和描述清楚的概念。对于人们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来说它具有很大难度。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因为一方面“性”本身就是自然界万物之中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由于“性”与生俱来就有了自己的特性——即“性”的自然属性。所以如果说“性”是人的本性的话那么它也必然会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并且还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性”不仅代表着人性同时也体现着人的道德修养。

2.4道教生命哲学的生与死

道教认为人在死后可以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存在形式它有自己的规律和秩序。因此死后也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而且如果死者生前作恶多端或是做过一些坏事那么他就不能再回到人间了但是如果死者生前没有做过坏事儿或者行善积德、为善去恶那么即使他已经死去仍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继续活着并且还能够重新投胎做人。所以说死亡不是终结只不过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

三、道教生命观的人文关怀

3.1道教生命哲学思想的内涵

在对道教生命哲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个是关于生命本质和生命价值的探讨。第二个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以及如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论述。第三个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阐述。这三大方面的内容都体现出了道教生命观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3.2道教生命意识的形成

道教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宇宙万物之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存在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道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自身以及与人类相关事物的理论观点并且将其付诸实践活动当中去检验它们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合乎道德规范从而使得这些观念成为人们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的标准和规范。

3.3道教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道教中人是万物之灵、万有之根。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身份既要遵循天道法则又要顺应世间规律既有主观能动性又有客观规律约束既有积极进取精神也存在消极避世情结。所以对于人类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3.4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

道教认为人在宇宙中是最高贵最完美的个体是万物之灵长。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道教对人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首先就是修身养性方面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其次是修道炼丹方面通过修炼来获得长寿之术最后是养生保健方面通过气功锻炼等方法来预防疾病。这种注重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观念与儒家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更加重视人自身内在的修养以及外在的行为规范而且还强调“修心”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得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实现自我价值。道教追求的人生价值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

四、道教生命哲学的当代启示

4.1生命本质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生命本质有着不同程度上的认知与理解.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庄子思想则是将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而佛教文化则更加注重人自身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质世界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解脱涅槃境界.虽然这三者都有其各自独特性但是他们共同关注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使得我们每个个体能够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道家思想中提出的“物我两忘”、佛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无我”以及基督教中所倡导的“博爱”等观点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生命的本质———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及其属性同时也包括了人本身的主观意识及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哪一种宗教信仰对于生命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不同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要想实现生命的永恒化就必须将人作为主体进行重新审视以便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道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的生命得以永葆活力进而促进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健康有序发展。

4.2生命存在的思考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对于自然界而言它既可以给人以物质上的满足也可以为人类提供精神方面的享受。但是如果过分地过分地索取、占有就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最终使得整个地球陷入一片荒芜之中。

4.3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道家思想认为人要有高尚的情操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修身养性。

五、结果与分析

在生命观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的思想。所谓“生一”就是要有一个最初的起点和终点这个起点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其他什么动物或是植物。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物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规定了万物的生存状态、发展方向以及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道教生命哲学的系统诠释——读李刚教授《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J]. 刘志.世界宗教研究.2011(01)

[2]道教“我论”的三重主题及其生命哲学[J]. 朱展炎.宗教学研究.2019(04)

[3]道教生命哲学本体论的研究[J]. 萧父.开放时代.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