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转变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

陈振华

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向导,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和挑战,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应尽快的转换自已的角色、转变自已的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规律出发,精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的大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从知识性教学向现代发展性教学的转变。

一、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学习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多数教师都是用传统的教法,简单说理后把公式教给学生。这样教,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通过操作、观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高。特别是这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后,无论摆放的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体积始终不会发生变化。这样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得更牢固,也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正确区分图形本质和非本质特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又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来,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思维发展。新课程倡导,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老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服务,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人人成为学习上的研究生

如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以往常常是老师直接演示周长三种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照着这个公式去计算。这样学生虽然知道了计算方法,但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缺乏自身对知识的感悟、体验过程,因此不可能达成理解的效果。我在教这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先让学生到篮球场上走一圈,弄清什么是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球场四边的长,回教室后,让学生分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2+宽×2,还有的是:(长+宽)×2,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讨论出哪种方法最简便。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能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能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当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计算的公式时,那种获得创造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新知,而且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创造热情。

三、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规律的形成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抄背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时教材设计的是引导性的讲解,指令学生假设全部是鸡或全部是兔,学生没有经历假设全鸡或全兔的方法形成的过程,没有真正理解假设法的巧妙之处。他们的解题过程最多不过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假设法才是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的应有之举。教学时我先出示鸡与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一共有8个头,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接着增加一共有26条脚这个条件,那么结果只能七种情况中的一种了,请学生把猜的鸡和兔的只数写在草稿纸上,学生可以假设从

1只鸡7只兔7只鸡1只兔中的任意一种,而教师却在黑板上写出上全部是鸡的猜测。猜测过后,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是否正确,教师并没有公布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计算鸡和兔的脚的总条数。结果有人高兴,有人叹惜。接着教师让学生计算猜测的脚的总数与实际26条相差多少条。然后再给学生一次调整的机会,你能不能改对?学生自己寻找多或少的脚的条数背后的原因,从而明白自己假设时鸡(或兔)多了(或少了)多少只,最后经过调整鸡或兔的只数,得出正确的结果。由瞎猜到猜得,学生经历了假设法形成的全过程,感悟到优化的必要性和推向极端数学思想的巧妙。这样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通过以上转变,努力改变自已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自由与平等、理解和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能从容自如地应付各种来自生活实践的挑战,使学生也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