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桌入手,增强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31
/ 2

从同桌入手,增强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朱丹

金华市东苑小学 321000

[摘 要] 班级是一个小型的机构,里面最小的一个合作组织就是同桌,其次是小组、大组……要想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序开展的、合作氛围浓郁的集体,一定得解决好这个最小的合作组织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德育;同伴交往;同桌关系;策略分析

在“升级”成为班主任之后,时不时的会接到这样的投诉:“老师,我想换位子,因为我的同桌……”班级是一个小型的机构,里面最小的一个合作组织就是同桌,其次是小组、大组……要想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序开展的、合作氛围浓郁的集体,一定得解决好这个最小的合作组织中出现的问题。

一、班级同桌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朱老师,不好啦,小张和小李快打起来啦!”下课铃刚响没多久,几个同学就潮水般地涌入办公室向我报告。我马上赶到教室,只见小张和小李正吵得不可开交,一个伸着脖子、扯着嗓子,正面红耳赤地在争辩着什么;另一个也不甘示弱,眼睛瞪得老圆,拍着桌子在和同桌叫板。我赶紧把两人分开,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这场“惊天动地”的课间争吵的起因是小张课堂上凳子越了线,小李很生气,用脚踢开了凳子,然而不巧这一踢踢到了小张……于是,一场“世纪之战”就爆发了。这样的冲突在同桌关系中并不少见,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一旦同桌“侵犯”或“越界”,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据理力争”。这样的冲突一方面与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他们的“自我中心”比较严重,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和他人的关系等,很难关注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与家庭教育也有关系,有的家长或长辈在家中比较溺爱孩子,家中什么都顺着孩子,这也使得部分孩子在与同桌相处时,稍不如意,就与同桌发生冲突。

(二)自身习惯较差,缺乏与同伴相处的经验

某天,我接到一条家长的短信:“朱老师,有个情况我不知怎么和你说,关于我孩子同桌小秦长期感冒,又不讲卫生,我孩子坐他旁边总感冒,吃了药好一点,但不久又被感染,老师有什么办法解决一下吗?”一到换季或者冬天,班里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的孩子就比较多,有的孩子从小已经养成了随身带餐巾纸,咳嗽打喷嚏要捂嘴等好习惯,可有的孩子由于家长较忙,平时关注有限,因此相关教育比较缺乏,这也给同桌关系带来了一些隐患。除此之外,平时自理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较差的孩子非常容易被同桌“投诉”,被要求换同桌。有的孩子由于习惯较差,再加上缺少集体生活的经验,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方式不够注意,容易引起同桌的不满。

(三)缺乏辨别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

某天下课,班里的孩子小陈来找我:“朱老师,小钱把水倒在我的帽子里,然后哄骗我戴上帽子,结果我一戴,水马上倒在了我的身上。”我听后大吃一惊,小钱算得上是班里的好学生了,不仅学习自觉,而且习惯很好,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一问小钱才知道,这与他的同桌小王有关:小陈是小钱的前同桌,之前小陈偶尔会“欺负”小钱,小钱有点生气,于是把烦恼告诉了小王。谁知小王非但不劝说小钱,反而正义感爆棚,想为小钱出头,他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后,两人一拍即合,才有了今天这么一出。在这起事件中,小钱对小王出的这个馊主意没有辨别过对错,就盲目遵从,最终酿下了“大错”。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们喜欢把成绩、习惯较弱的学生安排在成绩、习惯优异的学生的身边,希望能“好带弱”,带动较弱的一部分学生。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快,我便发现较弱的学生没有带动起来,好学生却经受不住“诱惑”,反而出了不少问题。这与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有关,他们还没有明确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也需要老师、家长多加提醒,及时引导教育。

二、让孩子学会和同桌相处的策略

(一)学会换位思考

不少同桌矛盾的起因都是由于同桌双方或某一方以自我为中心,遇事过于斤斤计较,因此教师在平时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教育。比如,语文课上,学习课文《巨人的花园》时,让孩子讨论一番:为什么巨人会如此孤独?学习课文《将心比心》时,让孩子谈一谈:如果你是那位奶奶或护士,面对别人的帮助,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充分利用课文资源,鼓励孩子们做一个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会换位思考的孩子。

(二)发挥集体智慧思考对策

每一次发生班级事件,教师都应严肃对待,对于一些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班级事件,教师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班队课等让孩子们情景再现演一演,再让当事的孩子说一说如果有时光穿梭机穿回到当时,你还会这么做吗?最后再让全班发挥集体智慧,讨论一下: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吗?让原本是两个孩子的问题变成一次教育全班孩子的机会,提高班级孩子与同桌、同伴交往的能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辨别能力

针对一些孩子辨认是非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诸如辩论赛、情景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让观点与观点在争论中交锋,道理自然也就越来越明白。

(四)家校配合共同助力

一些孩子的问题根源还是在家庭,因此发生同桌或同伴矛盾时,教师要及时把问题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及时沟通,家校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语

要提高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可以先从最基本的同桌关系入手,重视每一次同桌矛盾的解决过程,从同桌入手,增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如何培养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J].教师新概念,2013(08):72-73.

[2]肖梅兰.频繁换同桌的背后[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5):55.

[3]张晋良,高昕.“同桌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120.

[4]梁俊.招聘同桌——六年级小公民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9(01):55.

[5]王聪.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