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6
/ 2

新工科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李强

612701198302056234

摘要:随着国家的蓬勃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要求,论文对目前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课程交叉应用的教学理念,即以一门课程为核心,交叉应用多门课程知识,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车辆工程;课程设置

引言

针对我国车辆工程专业院校课程中存在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不佳的共性问题,重点从课程体系、思政内容、教师队伍、组织管理、教育基地等五个维度探讨课程思政育人措施,为构建适合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对车辆工程大专业背景及学分制教学体系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新工科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从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知道,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都很强的专业。对车辆工程专业进行教育改革,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训练,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整体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除此之外,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还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企业的技术资源与设备资源优势,拓展学校的校外培训基地,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现场观摩课、实地操作课、经验传授课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场地,拓展专业课教学的学习规模,从整体上提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知识经验的全面发展。

1.2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树立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就为新工科本科车辆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体系设置模式,树立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而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学生走出教室,深入企业一线,在身体力行中真切感受车辆工程专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在实践中感受汽车制造新工艺和汽车技术新发展,使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理论教育与现代汽车产业实现技术更新与理论接轨,将教育与研究同步起来,促进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深入发展。同时,通过教育改革,也有利于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际演练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不断更新换代的现代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

2课程思政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多维度协同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让所有课程都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时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完善并修订学生课程教学大纲。关键问题是处理好“课程”和“思政”的关系,使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同时,协同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调动各学科方向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组织学校学院各方资源,从课程体系、思政内容、教师队伍、组织管理、教育基地等多维协同体现课程效果,并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以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

3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1)课程的交叉应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课程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互相有逻辑关系成系统、知识交叉融合的。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中也应体现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和应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课程的创新性培养。汽车构造实验课程的创新性培养是指教学内容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上发挥作用,支持和推进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与开展。

3.2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目前汽车构造实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思考、不积极的问题,提出以赛促学的教学方式。对实验的过程、结果和时间设定评分细则,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比赛,根据制定的规则对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让完成最快的小组和完成质量最好的小组分享经验,完成最慢的小组和完成质量不好、不合格的小组寻找问题,总结不足。实验报告上除了既定的实验内容,还需要对自己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增加个性化内容,避免实验报告互相抄袭,大多雷同的现象。以赛促学实验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改革

提出课程交叉应用的教学理念,使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互有联系,成为系统,知识得到交叉融合和应用。汽车构造实验课程主要包括17课时实验内容,设有7个实验项目:(1)发动机拆装;(2)离合器拆装;(3)变速器拆装;(4)万向节拆装;(5)行驶系统的拆装;(6)转向系统的拆装;(7)制动系统的拆装。在实验项目中增加相关课程知识的应用,丰富教学内容。以万向节拆装实验为例,课前通过学习通下发实验预习及准备任务,4名同学结为一组,选定一种万向节结构通过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设计建模,利用3D打印实验室开放时间用CubePro打印机进行模型打印和模型处理。课上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万向节模型,并介绍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其他组可就展示的万向节提出相关问题,负责展示的同学需要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演示拆装工具、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拆装注意事项,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分别用拆装工具拆装万向节,观察万向节的构造及各零件结构,掌握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进行实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将简单拆装实验项目进行优化,融入和应用了三维建模、3D打印等课程内容和技术,提高了实验趣味性,拓展了学生视野,并增强了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培养。另外,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对车辆工程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利于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应用型本科高质量育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6.

[2]佚名.“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0-11.

[3]佚名.“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