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1
/ 2

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分析

张龙元

身份证号码:440682198812273211

【摘要】 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追求更高的追求,促进了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现,环境工程和环境适应性直接影响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由于环境系统千差万别,适应性各不相同,治理和预防过程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环境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防治;对策

环境适应性、生态环境和环境工程是环境问题的三要素,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不可分割的、综合的。人们在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时,往往在采取保护措施后让环境发挥自身的修复能力,而修复能力的实际含义就是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性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属性,在环境保护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生态环境破坏得太快,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完全丧失,需要环境工程帮助生态系统恢复良性环境。可见,环境工程和环境适应性是环境保护活动的重中之重,环保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保护我国生态环境。

一、环境适应性

1、环境适应性的定义

在《设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明确规定环境适应性是“设备达到其全部预定功能、性能和承受破坏的能力”,这是设备的重要质量特性。这个定义中的环境是指在生命周期中会发生一定风险的极端环境,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设备能够适应极端环境,那么它也必须能够适应更温和的环境。这意味着你必须根据定义,功能是指设备实现或产生给定动作或动作的能力,但不具备该功能。表示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同时要求性能也满足要求,只有功能和性能达到要求,才能在规定的环境下正常运行,环境适应性的一个标志;另一个标志是设备在给定环境中不被破坏的能力,例如:结构在振动等机械环境下不损坏;产品材料随时间降解不会变质,暴露在高温、低温、太阳辐射等气候环境中会变质开裂。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设备在某些极端环境(如-55℃的低温)下正常运行或不能正常运行,可在环境温和(如-20℃)时恢复正常运行。只要技术规范对此没有要求,即使在极端环境下正常运行,也可以认为环境适应性满足要求。这种现象在许多电子元件中很常见。

2、环境可靠性

环境可靠性也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基本属性,但两者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两者都强调生态调节能力,而环境适应性主要强调可能出现的极端危险情况,而环境可靠性主要强调日常生活,强调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并没有具体提及极端情况。在描述生态环境损害时,环境适应性主要通过定性方法进行微观解释,而环境可靠性则通过定量方法进行宏观解释。当然,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环境适应性越强,生态环境越可靠。在防护试验过程中,应考虑适应性和可靠性的差异,环境试验应选择尽可能进行可靠性测试,以获得准确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 首先,在模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增加环境适应性,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效果检验实验。

二、环境工程技术环境适应性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支撑较差,还存在一些缺陷,从环境适应性检测系统不能实时检测环境变化就可以看出来。无法为环境适应性状态的判断和有效控制提供准确的环境变化数据。因此,环境工程和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由于各方面技术的欠缺而无法进一步完善或完善。

2、缺乏专业人才

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作为我国环保新领域的重要方面,不仅缺乏技术支撑,更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在各大高校的普遍认可度较低,投入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导致该专业存在一定的人才匮乏。此外,国家早期在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也有限,导致相关技术开发不足,相关岗位不存在。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环境工程知识传播不充分,难以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队伍。

3、管理制度不合理

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人们的环境管理意识还很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相关政府环境工程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是造成环境工程发展不畅的主要因素。此外,当前的环境工程系统在环境工程实践中实施不力,导致相关系统的可操作性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对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问题的建议

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以破坏或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的。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不符合环境工程的要求。但是,社会进步需要发展工业经济,因此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加大资金投入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大多数企业确实不愿意在见效慢、周期长的环保项目上投入大笔资金。因此,环境保护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相关宣传。为使地方领导人和企业家深刻认识到环境工程对自身发展、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将带来的实际影响,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并应自觉投入足够的资源场地。

2、建立完善的制度

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相关的管理和研究体系的建立应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制定系统全面的监管制度,并配备专人负责落实,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不同的地区可以进行相应的环境保护,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的差异,环境工程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相应的制度也会有所不同。有结合特点不同地域方面,环保效果可以忽略不计。此外,在管理制度的实施上,相关人员按照制度开展本职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并结合相关监督管理制度,制定促进相互管理的细则,员工之间的监督和相互监督。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奖惩制度,建立相关网站并发布相关信息,确保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反馈对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上级保护共同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协同实施,做好环境适应和环境工程相关工作。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一切人才培养都必须从教育领域开始。应在教育的早期阶段传播和加强有关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一般知识。建设相关环境专业后期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与其他专业的相互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本专业的应用范围,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促进环境适应性工程。

结论

环境工程是环境适应工程和常规适应工程的结合,我国未来的可靠性发展趋势是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同时兼容和融合。现阶段保护环境免受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减少可能污染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我国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因素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只有协调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才能为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伟等.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展望[J].环境科学研究,2010(06).

[2]邓铁军.工程建设环境与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90.

[3]张坤民.中国环境保护事业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6).

[4]陈芳艳.翟林智.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

[5]高文娟.一心一意谋发展情系水利做奉献——记陵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润平[J].陕西水利,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