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吉达文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保亭  572317

摘要:一直以来,稻瘟病制约水稻产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因此,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爆发对于促进水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稻瘟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其对水稻的危害性极大,在种植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种植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需要认真研究,了解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合规率,进行有效防治,从而促进水稻生产效益的全民提升。

1发生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不但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同时影响稻米品质。

2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的分析

病菌主要可以分成孢子与菌丝在病谷上直接越冬,病谷与病稻草是最初的侵染来源,包括散落在地上的病谷与病稻草等,都可能会导致水稻发生侵染。病稻草在越冬的过程中,会根据温度与湿度等环境因素,产生分生孢子,还会借助气流进行传播。另外,病菌如果遇到了合适的温度或者是湿度就会直接发生侵入,从伤口侵入到水稻内部,这样也会引发叶瘟。

2.1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也不同

由于水稻的品种中存在差异,导致稻瘟病的抗性也有所不同。另外,如果水稻的株型比较紧凑的话,叶片上的水滴也会非常容易滚落,而病菌的附着量也会有所下降,还会进一步降低水稻侵染的机会。而相同的水稻品种还会因为生育阶段的差异,导致抗性出现差异。

2.2栽培管理不当

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植株旺长,导致植株抗病能力减弱,引发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长期灌深水或搁田时间较短,造成稻株根系生长不良,也会造成稻株的抗病力下降。据调查,凡是稻瘟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农户在肥料运筹上,基肥和穗肥都以氮肥为主,复合肥及有机肥施用很少,甚至在水稻全生长期只用氮肥。化学氮肥施用过多,可导致稻株长势过旺,稻株体内游离氮含量高,从而诱发稻瘟病。另外,利用病稻草覆膜育秧和捆扎秧苗也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途径之一。

2.3气候因素

稻瘟病流行与气候也有着一定的关联,而最主要的则是湿度与温度两个方面。当然,与光照与风也有着一定关联,特别是在气候与温度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则更容易发生瘟病。比如说:温度在30℃左右、湿度在90%以上,病菌的孢子很容易入侵到植物当中。

2.4防治不力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尤其是穗颈瘟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科学防治应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水稻生育期与气候情况,及时抓好预防工作。目前,许多农户对稻瘟病的防治认识还不足,他们不根据病虫情报信息进行防治,而凭老经验、老方法,重视虫害防治,病害不见病,不愿意防治,这样错过了稻瘟病的最佳防治适期。另外,许多农户缺乏基本的病虫防治知识,不能正确地掌握用药品种和正确的喷雾方法,以至于造成防治效果不好。

3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选用优质水稻品种时,要把握四个原则,即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性。对这些原则要进行综合考虑,不可仅追求米质及产量。

3.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管水,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避免后期氮肥过多,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水肥管理必须密切配合,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掌握水稻生长规律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一般是保水回青之后,应在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排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使稻叶迅速落黄,复水后保持干干湿湿,可控制田间小气候,并使稻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增强抗病性。

3.3做好预报预测

结合天气情况、田间水稻生长态势,以及稻瘟病发生情况多方面、多角度做好稻瘟病情的预报预测工作。根据田间经验所得,在水稻分蘖盛期的时候,如果出现叶片宽大披垂、叶色浓绿、稻株疯长势头,很有可能是叶瘟流行的先兆,此时要注意预警。如有天气预报连续出现多天阴雨时,则要注意7~10d后可能大田发生叶瘟,在水稻孕穗期,如果稻株贪青叶片宽大软弱,延迟抽穗,天气预报连续高温阴雨,则预示穗颈瘟可能会流行,根据预测情况及早发出预防警报,组织好预防措施的实施,防患于未然。

3.4谨慎药物防治。

化学药物防治,务必谨慎。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尝试用不同防治药物,及时准确用药。

第一,早期浸种。准备播种前,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剂。用75%三环唑,2000倍液,充分浸种24h。取出清水冲净,催芽播种。

第二,关键期用药。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抓住关键期。此病的防治,应自分蘖期开始。稻叶中心有急性病斑,及时打药防治。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80~100g/次;或,2%春雷霉素100~150ml/次,对水45~60L均匀喷雾。防治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破口期和齐穗期是防治关键时期。感病品种和稻苗嫩绿、施氮肥过多而发病较重的田块,用药2~3次,间隔期为10天左右。一般在破口见穗5%~10%开始施第一次,齐穗期施第二次药即可达到预防目的。发病田块可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80~100g,加水45~60L喷雾。

4结语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瘟病是水稻生长的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害,也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病害,如果发生这种病害,对于水稻生长及水稻产量与品质都会造成很多的不良影响,因此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一定要不断落实,同时作为种植人员,也应该全面了解稻瘟病一些常见的情况以及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防治技术,通过技术的防治,田间管理的不断增强,可以有效减少稻瘟病的产生,对水稻质量的提升有了更好地保证。

参考文献

[1]温嘉伟,任金平,郭晓莉,等.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127-131.

[2]任鄄胜,肖陪村,陈勇,等.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