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

马国峰

哈尔滨技师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创新性的发展,将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基于发展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及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的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将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最终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能够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困境

引言

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与中、低级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具有不同的成长规律、内涵结构。长期以来,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压在职前阶段的技工院校一方,而忽视了职后阶段企业对人才再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教育体系和劳动体系也存在分离现象。为改变上述现状,必须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重新修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清晰界定高技能人才不同培养主体的职责分工,重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管理框架。

1现阶段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孟庆国教授在《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中系统地梳理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八种模式,并对其产生、发展与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及比较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刘晓玲在《智能制造视阈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变迁》中认为,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及创新意识都需要有质的突破[1]。曹敏在《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辨析》认为应从多个方面审视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深刻内涵。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刘永博在《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从“明确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编制、实践教学产学合一、强化培养质量考核评价要求”等五个方面构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

2、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

2.1在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上,相关职能体系不健全

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则更显得跨界。从职业教育的政策宣传、招生发布、在校培养、实习就业到再教育与培训,这些过程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始终,而在这些过程中,均涉及政府的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在职前阶段,负责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负责用人指导的人社体系出现分离,造成技能人才供需关系的不协调,而且在“双证书”制度的建设上,因为教育体系与人社体系缺乏衔接,降低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在职后阶段,虽然每年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一定的培训经费,但培训效果收效甚微。

2.2学校在职前基本技能获取阶段,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一贯将职前阶段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心,认为通过对技工院校的大量投入,可以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然而现实效果却并不乐观。许多技工院校为了培养出所谓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不惜重金添置先进实习实训设备,可在实际教学中又没有注重软件的配套升级,导致设备闲置,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近年来,我国举办各级各类各技能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了在竞赛中拔得“头筹”,不少技工院校在功利性目标的诱惑下为竞赛而竞赛,选拔所谓的竞赛种子选手,集中学校全部的实训资源进行“封闭训练”,让学生成为“孤立群体”,致使学生综合素养薄弱。不可否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能力有限,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更多是理论和简单的实践操作,这种技能水平对于维持处于粗放型阶段的企业的运行是可行的,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就远远不够了,对于智能化生产的企业来说就更显无力[2]

3、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突破路径

3.1教学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就是满足社会对人才和技能的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该特别重视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也就要求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融入社会元素。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是将社会元素融入教学非常有效的方法。要实现产业与教学融合,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产业、企业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为教学科研提供强大的支撑,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技工院校自身优势,融入教学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缩短了人才上岗周期,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提供系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也能适应企业生产节奏。在“教学有成效,企业得人才”的双赢指导理念下,技工院校和企业可以深度合作,开办“共享工厂”,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及实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术员,学校提供师资及丰厚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联合培养高职人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技工院校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上能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规范标准和技能资格要求,在课堂中就能掌握岗位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更好的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素质

[3]

3.2持续充电续航方面,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环境体系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持续充电续航,不仅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体系。从目标激励、需求激励到结果激励,每一部分的激励机制都需要设置完备的激励框架,并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推动终身学习体制的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经验如俄罗斯的和澳大利亚。俄罗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成人终身学习激励机制。澳大利亚政府则将职业技术教育做成了终身化发展的模式,从激励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到师生职业资格激励体系系统化等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并采用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以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建立终身学习的环境体系,实现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一是建立多种免费资源平台,如学习强国,通过手机、平板等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建立终身学习的环境氛围,建立以社区、农村、团体等在内的线下环境,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一些公众娱乐场所充分利用起来,统筹线上和线下的社会公共资源、企业资源,培育全民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环境氛围。

3.3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测评模式

在测评过程中,参照世赛测评标准,将“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考核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点考核学员在复杂的职业情境中解决职业综合性问题的能力,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分标准测评学员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职业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运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政府、行业、企业、同行院校、学生多元参与评价,以确保考评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

结束语

总之,高技能人才培养走的是内涵式发展道路,技工院校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深入研究世赛标准,借鉴其前沿技术和测评方式,开发基于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系统,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注重职业道德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完善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小玲.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0,(05):257-259.

[2]谢华.以“三牛”精神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2020,(05):16-17.

[3]方文墨.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工匠+”模式的提案[J].中国共青团,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