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数学练习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课改中的数学练习设计

谭周海

平昌县大寨小学  四川巴中  636436

[摘要]:在数学新课程中,教学过程被赋予“沟通、理解和创新”的新理念,既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最终指导学生创造性地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文中从转变理念、讲究练习策略、丰富练习形式等方面,探究了新课改中数学练习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练习设计;创新;策略

J.F.Herbart曾说过:“数学无疑是我们时代有势力的科学,它不声不响地扩大它所征服的领域;那种不用数学为自己服务的人将会发现数学被别人用来反对自己。”可见数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无需我们赘述;但“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数学课程标准),而不是造就“考试机器”。数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能力。本文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仅就如何看待“数学练习”,并介绍一些适合目前教育改革的教学方法。

1 改变传统观念,破除作业练习误区

在应试教育阶段,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数学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设计常局限于再现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范畴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作业质的优劣,使作业变成机械、重复的“题海训练”;失去了练习的思维训练价值,更谈不上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须破除这一陈旧思想,须明确:学生是练习活动的主体,练习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完成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要摈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摈弃“一刀切”。

2 讲究练习技巧,优化练习效果

校学术练习,既不能片面追求内容上的偏、难、多,机械重复练习,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重,又要实现巩固学习目的,就需要讲究练习的技巧。

2.1新知及时练。在认识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教学整式的概念后,我针对整式的两个本质特征:①分母中不应有字母;②是代数式。专门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辨别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为什么?并做相应的“诱错”练习(如:,2+a=5)。

2.2易混点对比练。对于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要用对比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教学有理数分类时,学生弄不清分数与小数关系,总认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小数,于是我便找一些分数与小数(包括无限不循环小数)让学生互化;最终大家知道分数应等同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并由此明确了哪些不是有理数。通过对比练习,既利于理清易混淆的知识点,又利于理解相应知识。

2.3相关知识综合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并与生活、其它学科联系很紧密。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点后,应融合与此相关的知识,从应用实例中精选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生把知识迁往各个学科,使新旧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还能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过后,就要着重练习应用题,体会知识实际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4重难点加强练。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关键知识,我们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拾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是在认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先选配一些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找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我选择了如下练习题:,2πr,,-6,;通过练习学生便知道了单个数的次数是0,单个字母的系数、次数都是1,π是常数等相关知识要点。

2.5分层设置练习题。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在练习中,教师应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原则,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允许差点学生自选部分题练,不搞“一刀切”,采用“弹性”作业练习的策略。

2.6份量少要求明。每次练习的分量要精而少;若练习份量过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为完成作业量,往往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练习份量少些后,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认真、仔细、工整。同时教师还可给学生提出逐步提高技能的要求。如完成有理数混合计算题时,要求不仅要准确、熟练,还要做到计算方法简单等。

3丰富练习形式,突出知识应用

3.1精心设计多样的练习活动

为提高练习效率,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灵活且多样的练习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抄题、做题的纯粹机械动手练习变为观察、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练习,以期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效力。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后,我采用如下的练习活动,寓知识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掌握其运算方法。

3.1.1情境再现。在教室前面画好一条数轴。练习时,让一名学生站在起点,教师写出算式(各种情形都要涉及),前面的学生按照加数走,下面的学生看或算,最后由走的学生宣布结果。

3.1.2举答案卡片。课前制好卡片(由班级人数而定),上面分别写上-24到24的整数。课堂练习时,老师写式子,学生据结果举出相应卡片。

3.1.3摘红花。先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再让每一组编写一至二题,再由老师统一写黑板上,然后按组接力计算,看哪组先正确地算完就摘得红花。

用这些方法不仅可弱化学生死记硬背法则,还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兴趣,使学生从大量的抄写作业中解放出来。当然,这里也只是一些方法举例,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据课程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3.2课本习题当堂练,错误及时纠正

新知识教学后,学生应马上练习,老师随即订正,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做到重难点“堂堂清”。

3.2.1完成方式要灵活。由于现行数学教材版面较大,多数练习题间的间隔很大,两边也有很宽的空白;所以课本上的练习题大多可直接完成在书上。这样不仅可减少抄题的时间,还便于学生以后复习。

3.2.2练习时间要充裕。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以前的课堂练习却忽视了“后进生”,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同学刚完成,老师就忙于讲解了;也不多给“后进生”一点时间,使他们总没成就感,最后干脆就不学了。若练习时间较充分,既可让学生仔细地完成,又可鼓励他们上前板演,这样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又能及时发现问题。

3.2.3集体反馈订正。即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作业后,通过老师报答案、学生审视自己的解答。要求学生先把做对的打“√”,做错的打“×”。然后,让做错的学生举手,老师抓紧巡视,发现具有共性之错的,马上予以集体讲评,学生动手更正。极大地缩短了错误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有效地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避免学生把错误的知识、方法当作正确的越练越牢固,造成难以纠正的现象发生。

3.2.4个别当即辅导。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老师要全班巡视,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错误(概念性或法则性的错误等),应采用“当即辅导”,让他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在我们的帮助下纠正过来。这种个别致错的作业,我们不宜集体订正。否则,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混淆,导致本来不会错的也可能有错误痕迹存在。

4 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练习设计中做到观念开放、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矫正,及时奖励、强化,加强指导,终能促成学生能力地提高。练习,作为化知识为技能的重要渠道,其练习设计的技巧和策略需要每位教师继续研究探讨,得出更多的有效的练习技巧。

参考文献:

[1]李强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技巧[J]. 科学咨询, 2021, 000(003):205.

[2]刘双娟. 略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技巧[J]. 魅力中国, 2018, 000(017):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