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智能寻迹车/乐高机器人寻找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利用智能寻迹车/乐高机器人寻找π

孔莹璁

广东碧桂园学校十里银滩分校 516347

摘  要

众所周知,π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无理常数了,它称为“圆周率”是指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我们可以从书中、从网上、从各种我们能够想到的渠道获得这个神奇的常数。寻找π的过程很神奇,一开始它的模型看起来很“粗糙”,随着边数的增多,边长的细化,计算结果越发逼近理想值,其实这就是“微积分”思想的雏形。而且有意思的是,微积分的出现最后又导致了很多更好的计算π的公式的出现。

但是,对于初中生阶段,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利用动手操作,通过对任意三个圆周长的测量,计算其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最终引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就是圆周率即可。

本文介绍的方法和传统课本的推理原理类似,只是更换了切入点,从当下流行的STEAM以及跨学科角度出发,学习知识的同时,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π;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匀速


我们可以从书中、从网上、从各种我们能够想到的渠道获得这个神奇的常数。取极限或者说是逼近的思想。公元前250年左右,阿基米德给出了“圆周率”的估计值是在 3.140845∼3.142857之间。迭代算法,阿基米德算到了正96边形,得到π的值在 之间,计算精度达到了99.9%,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很高的精度了。所以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用来近似圆周率,取的正是阿基米德计算结果所在区间的上界。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祖冲之(429-500)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密率与约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顾名思义就是密率精度高,约率的精度稍低一些,精度居然达到了99.99999%。

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以“精确到小数点后17位”打破了这一纪录。  代表“圆周率”的字母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的小写。1706年英国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 1675-1749)最先使用“π”来表示圆周率。1736年,瑞士数学家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也开始用表示圆周率。从此,π便成了圆周率的代名词。

寻找π的过程就是这样神奇,一开始它的模型看起来很“粗糙”,随着边数的增多,边长的细化,计算结果越发逼近理想值,其实这就是“微积分”思想的雏形。而且有意思的是,微积分的出现最后又导致了很多更好的计算π的公式的出现。

在我国,初中生阶段,最常用的方式是利用动手操作,通过对任意三个圆周长的测量,计算其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最终引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也就是π,最终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在相同的原理下,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结合STEAM,提出更有趣的方式,利用智能寻迹车/乐高机器人编程寻找π。

具体操作如下:

【课时1】

首先,在动手操作、感知过程之前,先分发学案。合作完成【探究1】,推导圆周长的传统方法:让学生通过绕绳法、滚动法等测量周长。包含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π的原理,便于新方法的引入。

【探究1】学案如下:


【课时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测量不规则区域的距离、周长?你有什么测量不规则区域距离的好方法?

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独轮车”测距,进而引出智能寻迹车。

17681662472141_.pic 

17661662470722_.pic_hd准备工作:分小组,利用俱乐部或

设计课时间完成该智能

寻迹车的组装,可根据

活动要求提前布置路线

学案和活动要求如下:

纯项目化学习课程,确保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知数学的奇妙,加入科技的科技的元素,让数学变得更高大上一些,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智能寻迹车用乐高机器人替换,实施重点是匀速。加入乐高机器人,就是学生已经学过机器人编程以及寻迹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入STEAM后,就变成了跨学科的教学。基于人工智能-教师-学习者的三维模型,老师不仅仅要成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更是需要成为不断自我发展的学习者。

项目化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指学习者围绕某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通过团队协作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整合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最终实现某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而项目化学系的要素是:寻找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项目高阶认知策略;主要的学习实践任务;项目学习成果和公开方式。

那么为什么会想到会用智能寻迹车或乐高机器人呢?是素养教育。首先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单一到整合,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培养过程,思维能力制约着数学能力。 数学在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处于理论向实际的转变阶段,对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学习习惯与能力养成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怎样从课本中深入研究、仔细思考,怎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推理、想象、概括与分析过程中,提高能力,就像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本文设计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以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

其次是构建学习型课堂,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学会“授之以渔”更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给学生一种融入思考活动中的能力正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40分钟课堂,学生有30分钟的时间学习、讨论、动手操作和总结展示,这样少教多学的自主探究模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的同时,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成长。 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这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或是合作交流中领悟知识,增加感悟。而这时,教师要做的是及时点拨,进行指正,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修正。

  最后是评价环节优化,促进教与学。强化过程性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基于评价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数学史话之的故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07/15/18841360_751897665.shtml

2.https://en.wiktionary.org/wiki/π

3.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circumference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chimedes#Measurement_of_a_Circle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u_Chongzhi

6. https://betterexplained.com/articles/prehistoric-calculus-discovering-pi

7. 王跃.问题解决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反思:兼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数学教学通讯,2017(32).

8. 罗绵景.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数学教学通讯》- 201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