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就业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

/ 2

精准就业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

陈紫芊,宣博杰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根据调查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在经济发展压力大的宏观背景之下,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求职现象。同时,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不断凸显,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就“精准就业视角”,针对高校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精准就业视角

一、大学生慢就业的内涵

(一)积极的慢就业

积极的慢就业是指通过“慢”来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用一段时间思考清楚将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做好合适的就业规划。在一段时间里不断的充实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勾勒未来的就业蓝图。

(二)消极的慢就业

消极的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由于自身惰性拒绝就业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现有岗位不匹配、有较大出入,但又不愿迁就,不得已之下选择不就业。

二、慢就业现状解析

“慢就业”的现象层出不穷,在大学生择业的道路之中,有不少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虽人数占比不大,但近年来却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这种现象的出现绝不能运用单一、简单的主体论的视角思考,应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三个维度全方位进行综合、个性化的考量。

(一)毕业生择业观多元化

自我认知偏差,就业期望理想化。在高校毕业生中存在两种比较普遍的情况。一种是不少毕业生期望未来的工作薪资合适,上班时间稳定,压力小。在工作之余能够更多的拥有私人时间、空间。若工作与期望中不相符合,那么毕业生就会出现“慢就业”现象,等待更心仪的工作的到来。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而不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其实是错失了宝贵的机会[1]。工作经历能带给职员的不仅仅是技能上的充实,还有更多的是相处之道、待人之道。第二种情况是执着于考研、考公型毕业生,部分考生热衷于进入“体制内”、成为“研究生”。但是,备考之路过于漫长,在一次挫折之后,重新出发再次进行挑战,整个周期占用时间过长,从而出现“慢就业”。整体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于理想化,导致岗位与期望出现一定落差,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高校弱化就业指导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容易导致高校忽略对毕业生就业体系的完善,对于就业课程的开设安排不合理,无法达到真正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那么学生的就业规划与就业方向依然处于模糊状态,从而整个课程的开设无法达到初始的目的,学生的就业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同时,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将非专业的教师兼任职业规划导师,无法提供学生专业性就业指导也是现有问题的明显特征。作为面对学生工作的“一把手”,学校应利用好其优势,发挥作用。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富足收入为大学生“慢就业”心理提供了资金保障。父母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资金,那么毕业生就会转变就业观念,若是毫无就业方向与目标,甚至会以“啃老”为资金来源。二、家庭就业观念的转换,一些理智的父母更期望孩子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以“热爱”为最终目标,而非一直追求工资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等因素。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择业观无形之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来说,积极、和睦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更能为孩子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导向。

三、精准就业视角突破“慢就业”

大学生要脚踏实地,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来说凸显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因此我们要强调“精准就业中”的“精准”俩字。我们更追求的是岗位与人才的对口化,一次就业的精准化。那么我们将从政府、家庭、高校三个层面提出实施路径。

(一)政府层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应当不断地突破“慢就业”现状。一是完善相关的就业制度政策,加强政策的导向程度,加速构建大学生就业平台的一体化程度,避免出现“企业难招人”“学生难就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要努力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全新路径、寻找新法子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鼓励和刺激大学生的就职意向。政府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融为一体,打造大学生数字就业库,从大一到大四,一对一导师制度进行专业指导[2]

(二)家庭层面

家庭就业观念影响孩子的就业选择。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营造就业的积极感,也要尊重孩子的就职选择。通过营造开放轻松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用“心”择业,而非用“薪”择业。不仅如此,家长也要从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过于溺爱,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拒绝“父母包办”教育方式。

(三)高校层面

学校要明白精准就业的重要性和必要程度。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联系人”,高校从入学开始就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人才对学生的就业方向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明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多渠道建立校企人才输出路径,多维度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高校毕学生提供最新的岗位信息,做到精准服务;掌握学生的就业动向,根据专业或者人才类型的不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5):93-99.

[2]刘兆民,李新,任远.基于校企合作构建商务策划“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商论,2021(23):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