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音乐非遗文化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湛江音乐非遗文化综述

马强

(湛江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1.歌曲代表——雷州歌

雷州歌也称雷歌,是雷州半岛本土的民间歌谣。雷州歌用雷州方言演唱,每首歌4句,每句7字,近似于唐诗的七言绝句。有的句前可加2到3字,称之为“歌垫”。雷州歌的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雷州歌犹如一幅幅活泼生动的画卷,充分展现了雷州半岛的人文地理、历史变迁、风土习俗和人情百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雷州歌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戏曲代表——雷剧

雷剧是在雷州歌的基础上,融合粤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表演特色,历时三百余年,不断经表演艺人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品种。其发展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大型班团以歌舞表演故事)。雷剧成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曾命名“雷州歌剧”,1964年后改称“雷剧”。雷剧的传播辐射雷州半岛、粤西地区以及广西、海南等部分省区。雷剧历史传承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目前保存有传统剧本有千余个,是研究雷州半岛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信仰以及社会心理的重要文献。雷剧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雷州半岛地方戏曲还有木偶戏(粤西白戏、湛江木偶戏)、吴川粤剧南派艺术等。

3.曲艺代表——姑娘歌

姑娘歌以雷州方言演唱,是雷州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兼有民歌和曲艺性质。姑娘歌表演时一般无伴奏,曲调简朴、古拙,以即兴式的对唱为主要特征。其表演主要包括颂神歌、对歌(斗歌)和劝世歌三种。姑娘歌一般由一男一女两人表演,男称“相角”,女称“姑娘”,并以女演员为主进行演唱,“姑娘歌”的名称由此而来。演员以扇、巾为道具,在台上边唱边舞,走动换位。其中,斗歌是姑娘歌表演中的精彩部分。在歌台上,一男一女两人即兴编唱歌词,互相问驳,在谐谑斗智的过程中一较高低,气氛幽默热烈。姑娘歌的劝世歌多演唱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内容,其歌舞性表演已具备戏曲的一些初始元素。姑娘歌于2006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器乐代表——雷州音乐

雷州音乐产生于雷州半岛一带,宋、明以来中原移民南下,雷州半岛民间音乐艺术受中原文化影响,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形式,于明清时期形成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至清末民初盛行一时。1960年,经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并正式命名为“雷州音乐”。雷州音乐乐种丰富,主要包括吹打合奏乐、大小曲牌音乐、雷剧音乐、古代祭礼雅乐、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等形式与内容。雷州音乐曲调明快,调式鲜明,常以商调式及羽调式为主,间有宫调式;风格以雄壮威武、激昂热烈见长,同时兼具委婉轻柔、古朴悠远等特色。雷州音乐于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舞蹈代表——湛江人龙舞、傩舞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及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在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及少年身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劲摆,一如蛟龙出海,势不可挡,届时村里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湛江人龙舞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祷神求安的一种传统舞蹈,俗称“走清将”、“考兵”、“舞六将”、“舞二真”等。湛江傩舞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雷州半岛还拥有着丰富音乐文物,最出名的当属铜鼓。徐闻县迈熟村出土的战国铜鼓为现有广东铜鼓出土年代最早者,而粤西地区也是广东早期铜鼓出土的最集中之地。到隋唐至明清时期,与雷州音乐有关的文物和记载包括史书、笔记、乐谱、乐器、碑文、建筑、图像、戏文、歌本等,这些均承载着雷州地方音乐的发展轨迹,也在等待研究者的整合与梳理。

结语

湛江是粤西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湛江人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极具特色的、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学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传统文化定位的缺失导致非遗项目有的濒临消失,有的处于“有传无承”的尴尬境地。正确认识湛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进一步举措,同时也促进本市文化、旅游业的经济产值。

参考文献

[1]林涛主编.雷歌大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何希春主编.雷州歌大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赵国政.雷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孔义龙,刘成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5]马强.论中西音乐史教学中应注意的三条主线[J].中国音乐教育,2019(04):30-34.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湛江市科技局项目《关于雷州歌·雷州舞在湛江高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的实验性研究》(2019B01088)、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西方音乐史课程教改研究》(21GQN81)、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雷州半岛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互动路径研究——以遂溪醒狮为例 》(ZJ21YB1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