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形态控制指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形态控制指标研究

1文晓菲,2杨,城

1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2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城区,城镇历史文化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有效衔接仍在探索阶段。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关保护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初步探索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形态控制指标,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空间形态、控制指标

一、城镇历史文化空间保护性要素构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明确了历史城区的保护内容包括界限、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及其相互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和环境等。进一步细分,城镇空间内的历史文化空间形态控制可细分到保护性要素把控,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

图1:保护性要素构成示意图(来源:自绘)

  1.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指城镇空间周边或内部的山川、水系、森林等物质要素,作为历史城镇生成和发展的原始推动力,与城镇的人工要素相互呼应。在自然要素影响显著的历史城镇中,由于人工建设不断寻找与所在地自然特征相适应的方式,顺应自然并适当改造自然,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呈现更为突出。因此历史城镇的历史景观形态往往各具特色,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人地和谐的景象。

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指对城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山水林等自然景区的保护。例如山脉、水系、气候、矿产特产、大型城市公园、与重要公共建筑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古树名木等。

  1. 人工环境要素

人工环境是指人们创建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有意义的物质环境。进一步可分为为“空间”和“建、构筑物”两大类。

“空间”一般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围合出的或者由人工环境的实体建筑物与构筑物围合出的物质空间,表现为一种虚空间。建筑群体中主要表现为街巷、职能空间等外部空间;单体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庭院、天井等内部空间。

“建、构筑物”往往承载着较为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其中,建筑物指拥有内部使用空间的人工建筑,一般包括寺庙、衙署、会馆等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此外还包括部分民居建筑和商铺,承载了历史地区风貌延续的大部分功能,表现出较高的群体价值属性;构筑物指内部未提供使用空间的人工构筑物,一般为古桥、牌坊、石窟、雕塑等

人工环境要素的保护指对历史格局、传统民居、特色街区和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例如古城墙遗址,城址格局、城门与角楼,城内主要公共建筑、周边山体水系,与上述要素相关的传统高度,历史城区的传统道路骨架(一般与城市结构密切相关)、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历史街巷等街道肌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墓葬盛迹、古文化遗址以及占有重要地位的实物见证等;组团式文物群、独特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和商业街市等。

  1. 人文环境要素

人文环境要素是指人居、职能、历史和精神文化的环境表达。人居文化是受自然地理因素、历史人文因素的干预所形成的人居环境理念与习俗,体现在城镇的整体结构布局、与山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单体地域建构筑物中,包括聚居文化和风水文化;职能文化是反映历史城镇职能的价值文化类型,城镇形成及发展过程的原动力,集中体现城镇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特色以及相关职能特征;历史文化是一种具有历时性特征的文化类型,贯穿整个演变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产生各异的代表性文化,但单一文化也可延续多个时期,其发展重要节点的外向表达集中体现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精神文化是人类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自身演化两方面作用下所产生的特有意识形态,字面意思来讲,属于精神、道德、思想、价值取向范畴的文化,具体来说分为思想观念和价值信仰两方面,主要的展现形式包括民俗活动、诗词歌赋与文学作品等。

人文环境要素的保护主要指对居民的社会生活、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例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宗教信仰、岁时节庆、民俗文化等。

  1. 小结

图2:保护性要素内涵示意图(来源:自绘)

自然环境要素为底,人工环境要素为骨架,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要素体系的基础;自然、人工环境要素组成的物质系统要素既是人文环境系统要素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受其反作用力影响。

二、保护性要素控制指标

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尤其所做的分析和研究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衔接,提供决策支持的时候,各要素需落实到城市规划学科惯用的分析基底——空间上。因此要对自然、人工与人文环境要素进行不同形式地联立、组合和交融,厘清其复合状态下的综合关系,剖析其相对应的空间载体

图3:核心管控要素的组织内涵(来源:自绘)

  1. 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控制指标

自然环境要素中,需要落实的主要为城市内部蓝绿空间的底线把控、开放空间的位置与形式、高度控制以及传统视线控制。其中蓝绿空间、开放空间结合蓝线、绿线进行把控。根据文物本体和重要景观视廊的保护要求规划景观视廊,同时对城镇空间内的建筑高度进行分级控制。

在上述指标中,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的保护以及景观视廊的控制是名城保护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 人工环境要素主要控制指标

人工环境要素中,与整体保护相关的指标围绕整体格局展开,即历史街巷相关的指标包括历史街巷的走向、宽度、两侧界面的历史边界三项;与城市紫线相关的指标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边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边界、历史建筑边界三项;与保护规划中更新方式相关的指标包括院落整治方式、建筑可更新要求两项。

在上述指标中,与城市紫线相关的内容、与用地性质相关的内容均为强制性内容。在与更新方式相关的指标中,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均为强制性指标。

  1. 人文环境要素主要控制指标

由于人文环境要素大多以非物质文化形式体现,因此该类要素的控制主要通过文化空间的用地保障来实现。在规划中落实为用地性质,并规定其相应功能与建设要求。

其中在用地性质上予以保证的指标包括建筑、旧址等已消失或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共建筑与民居建筑位置与用地性质,护城河等与格局相关的物质遗存的位置与用地性质两项。

三、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形态控制指标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根据保护性指标的基本属性,建议在城镇历史文化空间中主要落实10个保护性指标,以促进更加有效的城市形态和建筑保护。如下所示:

表: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形态控制指标一览表

编号

指标名称

指标设置的主要目标

指标属性

1

历史水系范围

保护河流水系的生态及历史格局

强制性

2

园林绿地范围

保护园林绿地的生态及历史风貌

强制性

3

建筑高度

从立体肌理延续角度维护历史城区的历史格局

强制性

4

开放空间的位置与形式

历史上主要公共建筑及开放空间格局不被改变

建议性

5

历史街巷走向

确保历史街巷走向不变

强制性

6

历史街巷宽度

确保历史街巷宽度不变

建议性

7

历史街巷两侧建筑风貌

长期维护、控制历史街巷两侧建筑风貌

建议性

8

院落更新整治方式

以院落为单位,维护城市肌理

建议性

9

建筑更新要求

以建筑为最小单元,小规模、渐进式实施指导

强制性

10

用地性质(涉及非文保的遗产保护)

确保非文保的遗产用地

强制性

四、总结

通过对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要素的识别,保护性要素的指标对应,到形态控制指标的明确研究,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历史文化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以及相关规划协调等工作提供支撑,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R].2020.

[2]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R].2021.

[3]邴燕萍.新时期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思考与探索——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2(03):55-60.

[4]郝庆,彭建,魏冶,王丰龙,姚华松,李禕,王伟,张书海,邓玲,赵雲泰,马学广,戈大专,戴俊骋,朱鹤,张茂鑫.“国土空间内涵辨析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9):2219-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