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治水”的经验与启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治水”的经验与启示研究

谢幸幸

中共息烽县委党校  贵州省贵阳市  551100

2021年11月2日,贵阳市提出了深入开展以农村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五治工作为主抓手助推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其中,农村按照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协同推进治水工作,着力打造健康、安全的农村用水环境。本文以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为样本研究该村在治水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效,以期在治水“”中推广应用,提升农村治水效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梨安村地处息烽县城东南面,距县城14公里。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黎安村地处高寒海拔13001500米左右,常年以种养殖为主,有耕地面积1824亩,其中田876亩,土948亩。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有594户,共1731人,其中:30户以上聚居点1个82户236人。人均饮用水达到贵州省安全饮用水标准60L的要求,单日综合污水排放量约为50L。

一、黎安村实施农村治水之前有关情况

在实施农村治水初期,黎安村面临生活饮用水供水保障不足、生活污水未经处置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生活饮用水方面:各村民组之间有相应的分散取水点,基本能满足群众生活用水需求,但仍然存在各自为阵的情形,村委会难以在枯水期对全村水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各取水点的水质监测方面较为欠缺,由于各组取水点相对分散,镇村两级不具备水质监测资质,因此,群众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几近空白;二是村民组间水源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在取水设施维护、电力运转保障等方面存在缺陷,设施损坏、抽水设备断电等情况时有发生;三是村民组之间水资源未连通,在枯水期难以对全村水资源进行充分协调保障。生活污水方面:群众对生活污水处置缺乏概念意识,对灰水、黑水更是缺乏分类处置意识,将灰水倾倒外环境,依靠自然消解。黑臭水体方面:全村不存在黑臭水体现象。

二、黎安村治水成效

2021年11月农村五治开展以来,黎安村对全村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排查,逐户摸清594户群众生活饮用水情况和生活污水处置情况,坚持生活饮用水、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三水同步治理,协同推进。

生活用水方面:目前,县水投公司在黎安村实施集中供水项目,通过集中统一供水,能完全满足全村生活用水需求。该集中供水项目预计2022年12月完工投入运行,项目投运后,由县水投公司统一管护,在设施运行维护、水质监测、供水保障方面有质的提升,有效解决分散供水设施维护困难、枯水期供水量不均匀等问题发生。同时,集中供水预计水价2元/m³,远低于群众自主投入维护成本,再加上现有的分散供水点作为集中供水的补充,群众生活饮用水能得到充分保障。

生活污水处置方面:生活污水难以依靠环境完全消化降解,生活污水处理近年成为农村环境治理重点课题。面对这一重点课题,黎安村聚焦重点、明确分类,有序推进治水课题在黎安村落地落实。一是聚居群众采用集中管网集中处置。2022年6月启动黎安村污水管网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街上组80余户群众生活污水统一接入管网集中处置,解决了聚居群众农户生活污水横流、自然界难以消解的难题;二是餐饮等重点行业对象通过设备净化后排放。全村现有7户农家乐和餐馆,镇村两级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宣传,引导7家餐饮店全部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将油污分离后排放,有效解决了餐饮行业生活污水治理难题。三是散居农户治水治厕同步推进。针对散居农户生活污水量小、集中处置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在推进农村治厕项目同时,将生活污水接入三格式化粪池第二格,经过净化后还土还田,成功将生活污水难题实现资源化利用。2022年,黎安村实施户厕改造88户,已全部完成改造,黎安村散居农户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三、黎安村治水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治水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建设户用三格式化粪池、安装油污分离器等项目中,党支部书记带头上门服务,为群众耐心讲解治水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推动黎安村在治水中取得实效。

二是坚持项目协同推进。治水过程中,紧盯生活用水、生活污水全流程处置,紧盯水源供给、生活供水和生活污水处置环节,坚持问题深挖一步、难题解决深入一层,统筹推进集中供水、集中污水处置和户厕改造三类项目,实现治水一体化。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处置提高污水处置效率。针对农家乐等餐饮行业经营主体、集中村寨和散居农户三类不群体,在农家乐中推广油污分离器,水油分离降低了餐饮行业污水对环境污染;在聚居村寨将污水集中处置,杜绝了集中村寨污水量大、环境难以消解、污水横流等难题;在散居农户中通过治厕将生活产生的灰水、黑水分别接入三格式化粪池的第二格、第一格,经过净化后还土还田,群众生活污水有效实现资源化利用。

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同频共振。

一方面,政府通过项目扶持,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集中供水设施、集中污水处置管网等关键项目上予以全额扶持,有效解决群众治水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持续营造健康生活氛围,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措施,引导群众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助力治水取得长效实效。

五是完善奖惩机制设计动员群众参与。黎安村在村委会建立五治红黑榜,每月开展民主评议,将评议结果公示在村务公开栏,将前三名张贴红榜表彰;80分以下的农户挂末黑榜公示,同时,对红榜用户予以物质奖励,在群众中形成崇尚文明、力争先锋的良好风尚。

四、黎安村治水的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抓问题根源多项目协同推进。一方面,三水同治强调的是水资源的利用、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处置,要建立系统推进思维,同步解决用水、污水难题,同时实施集中供水、集中管网和户厕治厕项目,有效解决全村生活用水供应保障和生活污水处置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治水与其他事业协同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本身也是治厕项目的核心所在,在治水过程中,要坚持与治厕等相关项目一体化、项目化推进,推进治水取得更多效益。

二是科技赋能提高污水处置效率。注重发挥科技对治水工作的助推器作用,在面对集中聚居点、餐厅和散居群众等不同类别群体时,科学研判、分类处置,科学测算污水处置需求,实施集中污水管网项目,有效解决聚居群众污水处置难题;针对农家乐等油污处理量较大的经营主体,油污分离器的使用,及大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针对群众在治水中存在技术掌握不足、缺少劳动力等情况,村委会统一采购成品三格式化粪池,有效解决群众难题。

三是注重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政府在推进治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在群众无法完成的大型项目上予以扶持,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群众引领,关注群众在推进治水过程中难题成因,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

四是优化激励机制设置,创新制度设计。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考评机制体系,做到有奖有罚、奖惩协同,充分鼓励先进、适当批评落后,发挥制度在推进常态化机制中的指挥棒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激励机制设置的科学性,将制度建立在可执行框架内,确保制度能落地实施,以制度建设助推治水目标化、具体化有序推进。

五是把握基层治理规律,充分发挥群众能动性。观念转变是干事创业的关键所在,通过红黑榜的名单拿出来晒一晒、脏乱差的农户摆出来评一评、干得好的群众请出来聊一聊等方式,持续加强群众文明风尚引领宣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群众中逐步形成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氛围,推动治水取得实效,实现长效。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基层党支部要敢啃硬骨头、善于解难题,以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扎实点滴积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