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浅谈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控制

杨奕

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EPC总承包模式的应用给工程项目管理及风险控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质量、工期、安全、成本进行严格管控,合理安排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提高施工管理效率,防范风险和造价控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EPC模式;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成本控制和造价控制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工程项目合同总价固定、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风险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成本和造价控制。

1EPC总承包模式下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主要特征

1.1合同管理得到优化

运用EPC总承包模式大幅度减轻了业主的管理压力,在合同中清晰体现出业主和总承包单位的职责,将组织协调和资源调度交给专业性较强的总承包单位负责,督促总承包单位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凭借自身专业素质能力对人机料法环予以全方位的控制,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造价成本管控效果明显得到强化。

1.2造价成本控制力度加大

EPC总承包模式下,由总承包单位对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的造价成本进行控制,优化工程设计,运用限额设计方式,提高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降低材料设备采购费用,减少施工阶段的工程变更,遏制资源浪费现象,以达到控制造价成本、扩大工程效益的根本目标。

1.3实现了风险转移

以往建设工程项目时业主单位承担着较高风险,而EPC总承包模式的运用成功地将风险转移给了总承包单位,促使总承包单位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造价成本控制工作,深入分析政策、市场、环境、人员等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风险采取与之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概率和经济损失。

1.4管理主体发生变化

总承包单位在EPC总承包工程中处于经营管理的主体地位,根据业主需求优化设计方案,开展施工作业和管理活动,给总承包单位制造了更大的自由施展空间,基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及先进技术的引入,在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同时节约了成本投入,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的互利共赢。

2EPC总承包模式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要点

2.1科学编制造价控制方案,运用全过程管理思想

为保证EPC总承包模式下造价成本控制实效,需科学编制造价控制方案,加强全过程管理思想的应用,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化、精细化的管理,及时纠正造价偏差,缩小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距。遵循实用性和合理性的原则,经过对方案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充分发挥对造价成本控制的指导作用,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要求将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单位部门纳入造价成本的管控体系,各单位部门间保持密切的沟通,发现任何问题都要协同处理,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的格局,工程造价与施工成本会得到有力控制。

2.2设计投标与施工经济性融合

项目招投标阶段,确定合理的投标报价是控制造价成本的重要举措,投标单位不但要收集整理招标资料,深入分析项目信息,安排专业团队设计投标报价方案,而且要立足于提高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实地勘察施工现场,对交通、地质、水文、民风民俗做到了然于心。这样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就会有的放矢,保证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所用材料完全符合施工所需,避免物资浪费问题的产生,尽量减小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及周围群众生活的负面影响,使得EPC总承包模式下各个环节能够稳步有序地落实。

2.3计划性测算与阶段性测算结合

一般而言,项目前期阶段通过采用限额设计,优化施工图纸,挑选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可节省大笔成本支出,这在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项目施工阶段易于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造价控制方案能够有效执行,工程造价失控问题由此而来。造价管理人员需要在EPC工程中采用动态监督和管理模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际成本进行计算,分析成本偏差的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总承包单位的经济压力,维护总承包单位的根本利益。

2.4减少非正常造价与不受控损失

所谓非正常造价指的是因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设计不合理或资源浪费问题引发的不良现象。EPC总承包模式的应用对于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精准掌握建筑市场材料价格变化情况,与限额设计相结合,抑制资源浪费,控制非正常造价成本。与此同时,当发现施工方案无法顺利执行时,不得不实施工程变更,这会造成工期变化及施工成本的增加。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变更,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后安排物资采购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协调不同工种的作业,减少不受控损失。

3EPC总承包模式下全过程造价成本控制策略

3.1设计阶段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要坚持以设计概算为核心,确保参建单位各司其职,工程资料收集完整,各专业技术人员统一协作,深入有效地做好图纸会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设计优化。虽然设计成本投入占建设工程总成本比例不大,约1.5%-5%左右,但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高达70%-80%。所以,科学合理的设计优化可以大幅降低EPC总承包商的总成本。建设单位做好造价成本控制工作,要分阶段、分岗位地分配工作任务,对项目风险进行预判,做好方方面面的充足准备,从而抵御风险侵袭,防范工程造价失控问题。

3.2采购阶段

材料采购成本在工程造价中占据较大比例,从节约材料采购成本的角度强化对EPC总承包工程的造价控制,既要保证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材料质量、规格、性能与项目施工要求相符。市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材料购买时机的把握是影响EPC总承包工程采购阶段造价成本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3.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成本控制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极强,制约因素也比较多,总承包单位要严格监督材料供应商和分包单位的合同履行情况,督促他们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化解经济纠纷,维护各方利益,推进项目建设的持续高效开展。引入奖惩措施,调动其他单位参与积极性,使之主动约束自身行为,促使各方利益达成统一,合同得以有效执行,提高EPC总承包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变更和索赔事件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造价,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类合同规定,要让索赔有据可依,施工过程中及时做好变更和索赔事件的确认,针对向业主和分供方索赔要建立跟踪台账并加强过程证据资料的收集,同时削减索赔及反索赔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对EPC总承包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控制,优化技术工艺和设备材料,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可显著增强造价成本控制效果,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要对此充分重视。

3.4竣工结算阶段

第一,收集整理结算资料(包括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索赔、其他合同价款调整资料),形成详细的台账(包括事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签认时间、签认人、金额等)。第二,对工程造价指标、工程实物量、材料实际采购量、分包工程甲供材数量、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在确定项目成本的前提下,明确工程保底及争取的结算值。第三,根据合同履约情况,结算书的编制水平及业主审核办法,制订合理、有针对性的结算策划书,安排与业主的对接。第四,明确所有未关闭遗留问题的责任部门与责任人,保证工程竣工结算顺利完成。第五,明确结算责任目标(包括责任时间、责任造价),与商务经理及结算人员签订结算责任书,制订奖罚机制,调动结算人员积极性。

4结语

总之,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可以充分发挥总承包单位的自身优势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及工期的前提下,进行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和成本管理。EPC模式项目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广泛开展,国内外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逐步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流工程承包模式,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世强.浅谈EPC模式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造价和成本管控[J].项目管理技术,2018,16(05):91-96.
  [2]杨明东,唐彬耀.浅谈EPC模式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控制[J].四川水力发电,2017,36(S1):17-19.
  [3]熊林珍.浅谈业主EPC总承包模式下的招标、合同管理与投资控制[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5(0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