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疗法治疗大拇指指屈肌腱腱鞘炎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3
/ 2

小针刀疗法治疗大拇指指屈肌腱腱鞘炎的效果评价

       ,彭朝辉1,曾伟2 ,黎启福3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    中医康复科   广东省东莞市 523270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    中医康复科   广东省东莞市 523270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       骨科      广东省东莞市 523270

摘要:目的  探讨小针刀疗法在大拇指指屈肌腱腱鞘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0例大拇指指屈肌腱腱鞘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增用小针刀疗法,对比实际疗效。结果  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针刀疗法对大拇指指屈肌腱腱鞘炎有显著疗效,可促进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的改善。

关键词:腱鞘炎;指屈肌腱;小针刀疗法;局部封闭

腱鞘炎一般指多种原因所致腱鞘无菌性炎症改变,属于慢性疾病,各年龄均可发病,病变部位以指部、腕部为主[1]。本病起病缓慢,前驱症状主要有短暂疼痛、肿胀、屈伸困难等,随病情进展,可导致畸形肿胀或功能障碍。腱鞘炎诊治原则以缓解对应病症、控制病情进展、修复受损部位等为主,传统治疗以药物治疗或日常保健为主,即症状发作期适当休息,正确补充钙质营养,早期根据个体的症状搭配用药,坚持长期、规范用药,配合日常护理措施。但临床发现,传统疗法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未达预期目标。中医诊治本病的原则为疏导经络、祛除外邪,根据腱鞘炎患病部位及症状表现,选取恰当中医疗法,积极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状况,有望提升疗效。本研究对小针刀疗法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评估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诊治的70例指屈肌腱腱鞘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大拇指单指发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31~57岁,平均(42.63±3.52)岁;观察组中,男12例,女23例,年龄32~55岁,平均(41.85±4.0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局部封闭治疗:(1)掌侧探查疼痛硬结,确认位置后嘱患者伸直手指,自远侧刺入肌腱、腱鞘间;(2)曲安奈德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药,国药准字H20033525)0.2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湖北天圣药业,国药准字H42021839)0.5ml,期间严格执行无菌;(3)首次治疗结束后,告知相关不良反应,嘱患者日常减少患处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每次治疗间隔7d以上。

观察组行局部封闭+小针刀治疗,局部封闭操作与对照组同,小针刀治疗方法如下:(1)操作前检查病变处并进行准确定位,正确标记进刀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麻;(2)小针刀斜坡面垂直刺入,确保进刀位置处于腱鞘中央,注意进针速度,以迅速、快捷为原则,尽可能减轻进针所致疼痛,并避免对周围血管、神经造成损伤;(3)上挑增厚肌腱,期间注意操作手法,避免加重疼痛,可感切断坚韧组织后,嘱患者伸屈患指,观察关节功能情况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若绞锁未完全解除,再切弹响处增厚腱鞘,直至大拇指可自如屈伸;(4)拔出小针刀,行敷料包扎,告知针眼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对压痛、肿痛、屈伸活动、绞锁等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3分。(2)治疗4周后,对整体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分优、良、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

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8.19±1.15

2.16±0.48

对照组

35

8.02±1.09

4.29±0.25

t

0.635

23.284

P

0.528

0.000

2.2 整体疗效

观察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优良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观察组

35

20(57.14)

14(40.00)

1(2.86)

97.14

对照组

35

11(31.43)

18(51.43)

6(17.14)

82.86

χ²值

3.968

P

0.046

3 讨论

腱鞘炎治疗需关注症状缓解与受损关节的修复等要点,结合个体症状、病情进展情况等确定治疗方案,充分借助既往诊治经验,积极处理病情加重相关诱因,对改善病情恢复状况及促进功能恢复等皆有重要价值[2]。大拇指指屈肌腱是较常见的病变部位,考虑对应关节、软组织的活动相对频繁,肿胀、麻木等症状可能干扰日常生活,加之过度摩擦或其他刺激因素对慢性炎症的负面影响,早期确诊后需尽快开展规范治疗。目前,腱鞘炎有手术与保守治疗两类途径,鉴于前者可能面临额外的损伤风险,术后恢复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干扰,一般优先考虑通过物理疗法或传统局部封闭疗法等控制病症。局部封闭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选取疼痛区域的特定部位进行注射治疗的消炎、镇痛方法,在骨与软组织疾病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临床经验表明,局部封闭疗法对多种腱鞘炎有良好抗炎、镇痛效果,在正确诊断患患者病情的情况下,精湛的操作技巧与恰当的药物选择,能够确保患者从治疗中获益。但单纯依靠局部封闭控制腱鞘炎的治疗策略也存在局限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症状改善效果欠佳或停药后复发等问题。为避免炎症反应加重或其他诱因导致的不良后果,临床决策时需明确各类常用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积累关于治法改善腱鞘炎相关症状的经验,以联合治疗方式,提升整体疗效。

小针刀由古代中医“九针”与现代外科手术刀结合、发展形成,对应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术式,经临床检验,该方法可依靠极小切口完成深部病变的切割、剥离等操作[3]。相较于常规手术,前者面临的感染风险、患者不耐受风险更低,在操作得当的情况下,人体组织受到的损伤程度较小。本研究对小针刀与局部封闭联合应用的价值进行讨论,结果发现,与单用局部封闭相比,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腱鞘炎相关症状,促进功能恢复。症状缓解是腱鞘炎综合治疗的目标之一,患者诊治前普遍存在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为全面反映各症状改善效果,本研究对比了两组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积分低于对照组。此外,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考虑小刀针与传统疗法联合应用在全面改善患者病情方面的作用更显著。结合上述数据与既往小针刀治疗腱鞘炎的相关研究,对局部封闭治疗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病例,在综合评估应用指征后,选用小针刀疗法,妥善选取进刀点并严格、规范操作,可改善患者的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腱鞘炎治疗涉及要点颇多,症状改善与受损组织修复等均需给予高度关注,考虑常规局部封闭的疗效欠佳,在完善基础治疗后,可通过小针刀疗法,进一步提升镇痛效果,促进病损周围炎症反应的消退,尽快改善腱鞘炎相关症状。

参考文献

[1] 苏诚欢,谭文伟,李杰俊. 小针刀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及其对毛细血管动脉频谱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22,33(16):2075-2078.

[2] 刘奇奇,龚悦诚,朱俊琛. 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7):146-149.

[3] 柏天山,赵秀凤,黎明明. 56例手部狭窄性腱鞘炎患者药物封闭后行12号注射针头运用小针刀原理治疗效果及VAS评分观察[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6):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