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朗Dialog+血透机故障维修三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30
/ 1

贝朗Dialog+血透机故障维修三例

顾亚军

(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摘要]:介绍了德国贝朗Dialog+血透机三例常见故障排除修复方法。

[关键词]:血透机;消毒漏液;血泵;重复DF压力测试。

德国贝朗Dialog+血透机是目前医疗机构使用较为广泛的血液透析设备,其设计成熟,使用安全度高。但血透机长期使用在酸碱、潮湿、高温环境中,也导致设备故障频率高。本文列举了贝朗Dialog+血透机三例常见故障的检修,仅供同行参考。

1、故障一

1.1故障现象

   血透机消毒时,机器底部有较大量液体溢出。有时会伴有“不能达到规定温度”报警提示。

1.2故障分析与检修

   血透机底部有较多液体溢出,首先要采取紧急关机措施,防止因漏液造成血透机电气部件的损坏。关机状态下打开机器前门,仔细查找可能漏液的部件,查找有无明显损坏的器件。一般从机箱上层向下查看,从机箱超滤层、配液层、进水部分依次检查,根据血透机消毒时水路循环的路径,参考检查顺序:快速接头→VD消毒阀→PDA→BL→空气分离室LA→负压泵FPA→超滤泵UFP→循环阀VZ→A/B杆冲洗固定器SKBS SKKS→水箱VB→进水阀VVBE。在无明显漏液点时,方可打开机器,调整到冲洗程序,观察进水层、配液层、超滤层及冲洗桥,是否有漏液现象。本例故障点经仔细观察为:A/B杆冲洗固定器龟裂泄漏。更换配件后,进入冲洗程序测试,漏液故障解决,设备正常消毒。

   A/B杆冲洗固定器在血透机消毒时,内部充满高温液体,长期使用,导致龟裂,漏液。贝朗血透机A/B杆冲洗固定器安装在进水阀VVBE上方,漏液可能会使进水阀VVBE电磁线圈损坏,更换固定器后,须检查VVBE是否受潮,如受潮要采取烘干措施,避免VVBE受损。[1] [2]

2、故障二

  2.1故障现象

       透析中,血泵有“吱..吱..”声,并伴有卡顿现象

  2.2故障分析与检修

       本故障现象出现时,PV值改变,会影响病人透析进行。首先取下血泵转子(下称转子),调节血泵转速测试是否是血泵电机总成故障,此时血泵电机中轴转到正常,且无异声,判断电机总成工作正常,擦拭、清洗血泵转子,测试故障现象不能排除,判断为转子故障 [3] 。取下转子检查,发现转子内轴承有锈蚀、开针现象,说明转子轴承已经损坏,影响使用。本院有35台贝朗Dialog+血透机,均为使用5年以上机器,转子磨损老化故障较多,单配贝朗血泵转子价格不菲,笔者自行更换轴承修复。

转子单向轴承更换方法:(1)拆下转子正面卡锁,取出压片、小弹簧。(2)用轴承工具取出轴承套整体 ,没有工具可以从正面敲出轴承套。(3)用轴承工具将已损坏的单向轴承重轴承套中拉出。(4)将新的单向轴承压入轴承套内,笔者采用的是HF1012德国进口单向滚针轴承,价格低于50元。(5)安装卡锁。这样转子就修复了,上机测试,使用效果良好。

       血泵转子单向滚针轴承的安装须注意轴承方向,不能装反。转子背面与轴承套要尽量平齐,轴承套装入转子中不能倾斜。相比较与购买5~6千元的转子部件,仅用低于百元的成本修复,性价比可观。

3、故障三

3.1故障现象

     自检时报“DF压力重复自检”提示,LLC停止在12350或12750。

3.2故障分析与检修

      贝朗血透机水路压力自检不通过一般原因:(1)水路泄漏或堵塞;(2)平衡腔故障;(3)UF泵故障;(4透析液压力传感器故障;等。[3]

自检状态LLC 12350测试内容: UFP 停止(超滤率 < 500 ml/h); 300 mmHg < PDA < +450 mmHg ;测试 5 秒;PDA的浮动值 ΔPDA < 25 mmHg。LLC 12750 测试再次重复上述程序,测试时间调整为10秒。故障检修时,点开维修扳手界面,观察PDA值浮动,若浮动值不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夹住UFP右侧小管,此时浮动值如果能够稳定,则故障可能为UF泵磨损有泄漏造成,需更换UF泵泵体。因UFP相对于A/B泵使用频率高,磨损程度大,在实际维修中,常常临时将UF泵与本机的A/B泵对调,解决此类故障。[1]

4、小结

血透机是集水电一体的医疗设备,设计可靠、安全,但设备长期工作在酸碱、高温、潮湿环境,加速了器件的老化、磨损,本文列举的三例故障现象,多数原因是由于器件老化、磨损引起。实际工作中,在采取应急维修同时,注重进行定期预防性维修、保养,保障透析患者的安全,确保透析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德国贝朗Dialog+血透机维修手册

[2] 杨弋 等 贝朗血透机消毒部分故障分析与检修 [J] 医疗卫生装备 2006.27(5)

[3] 林江伟 贝朗血液透析机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 [J] 中国医学装备 2017.0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