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猪养殖中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2
/ 2

藏猪养殖中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分析

扎西次旺

西藏那曲是嘉黎县尼屋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2400

摘要

藏猪是在我国青藏高原发现的一种特有的品种,藏猪的经济及实用价值都是极高的,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而非洲猪瘟疾病是有着极强致死率的,并且具备高度的传染性,一旦爆发此疾病,对于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的藏猪都会被感染,并且藏猪在患病之后是较难痊愈的,一般会利用扑杀的方式来防控,这也为令农牧民经济收入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藏猪养殖中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展开较为细致的分析,对其相关流行特征进行了解,并对其病理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关的防控措施。以期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对有关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农牧民提升防控意识、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生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非洲猪瘟;藏猪;流行特征;病理变化;防控措施

引言

藏猪是稀少品种资源,具备极高实用及研究价值。而非洲猪瘟在1921年被发现以来,始终是具备很高致死率的疾病,死亡率可达100%,一旦患上此疾病可以说无任何生还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已要求该疾病必须上报,而我国也将此疾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自2019年在西藏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病例以来,令当地养殖业受到极大影响。在发现该疾病后迅速对病猪全部记性了扑杀以及圈养,虽控制住了疫情出现更严重的扩散,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于藏猪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2]。所以,将有关非洲猪瘟的流行特征、病理变化以及防控措施进行撞我,将此疾病发生率降到最低有重要价值。

1.非洲猪瘟流行特征

1.1传染源

非洲猪瘟对于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而言都具有传染性,目前并没有在其他的动物身上发现过。但是,非洲猪瘟的传播是可以利用人与其他动物完成的。学者郑瑾(2021)就表示猪的粪便、飞沫、食物残渣及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设备、车辆等等,都可以成为主要的传染源。而病死猪的肝脏、心脏等器官均含有比较高的毒素。所以,患病后死亡的猪,务必要完成相应的无害化处理措施,并且严格禁止继续贩卖或是食用等行为的发生[3]

1.2传播途径

因当前对于藏猪的养殖仍然以散养为主,因此也就将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加大。通过对有关研究资料的了解分析后发现,尚红梅(2019)等表示在冷藏猪肉当中,非洲猪瘟病毒能够存活数年而不死,在鲜肉或是冷冻肉中可存活达110d;而在腌制干肉制品当中,该病毒甚至可存活达到140d;将患病猪加工制成火腿等食品后,该病毒仍旧可以实现3-6个月的存活[4]

非洲猪瘟有着非常强的生存能力,并且能通过非常多形式来完成病毒的传播扩散。史喜菊(2020)等进行研究后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宿主以及传播媒介就是蜱虫,即钝缘软蜱。当蜱虫的体内寄宿了该病毒之后,可存活达8周的时间,其在叮咬藏猪之后,就会令其受到感染[5]。张靖菊(2020)等表示厩蝇在将含非洲猪瘟病毒血液吸食后,经过12h其体内依然有可繁殖病毒存在,72h之内依然可发现该病毒核酸。而厩蝇携带病毒情况下进入健康猪体内,就会令其快速被感染[6]。吴绍强(2020)等经过研究了解到,非洲猪瘟不只可以传播于野猪群之间,还可通过携带致病菌的蜱虫形成间接性的传播[7]

2.藏猪非洲猪瘟病理变化

将因病致死的藏猪进行解剖,将其内脏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能够了解到其患病的情况,也可以为下一步的诊断做出相应的准备。张仲萍(2021)表示一般情况下,急性与亚急性非洲猪瘟的病例变化都很显著,肾脏、心脏、脾脏以及淋巴结均为其发生病变的主要部位。例如,心脏主要表现为出血,并且在心包中聚积了大量的血液;脾脏部分主要呈现肿大状,颜色表现为黑红色,并且存在梗死灶,质地脆弱;肾脏主要表现为点状出血的状态,主要发生于肾盂切面与肾皮质[8]

3.藏猪养殖中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3.1传染源控制

自从发现非洲猪瘟已有百年历史,可仍然没有寻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措施仍以预防为主。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为亚临床感染带毒猪群、病死猪以及野猪。同时,其抵抗恶劣环境进而生存下来的能力非常强,即便是在寒冷环境中,其依然能够在病猪排泄物或是污染物等物体中存活下来。所以,刘忠琛(2021)就表示在养殖藏猪的过程中,需要监测排查每一只猪,并且要对猪场的工作人员及物品全面的消毒,严禁一切同养殖场没有关系的人员、车辆等进入,并做到全方位的监控[9]

3.2饲养管理人员加强培训

蓝岚(2019)等表示在规模化的藏猪养殖过程当中,应将相关培训工作加强,保障每位员工的考核合格,并不断加强其对于藏猪状态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的发现藏猪所出现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结膜发红等情况出现,就需要及时的上报,并配合有关人员完成相应的处理措施[10]

同时,罗康林(2017)表示应当对养殖区域等进行定期的清理、消毒,这对于防治病毒发生、传播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的、严格的消毒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疾病发生于传播。所以说,相关饲养管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疾病的发生及传播都有着重要的预防作用

[11]

3.3卫生消毒措施定期开展

米玛(2020)表示一般情况下,对于流行性疾病进行防控的有效措施就是消毒。因此,在发生疾病的区域,牧民应定期针对圈舍等区域进行驱虫、消毒等措施,且依据有关要求及规定做出科学的处理。可利用1%的氢氧化钠及3%的邻苯基苯酚等进行消毒。在这种情况下,为严格进行防控,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依据当地农牧民实际情况,将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养殖方案制定,引导农牧民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养殖[12]。与此同时,刘鹏(2022)表示还应将相关机械设备完善,明确区域负责人,实施责任制管理,严格防止疾病的发生。此外,对因感染了非洲猪瘟死亡的藏猪及其排泄物等,需要及时完成无害化处理,一方疾病进一步扩散传播[13]

3.4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提升

非洲猪瘟发生的一个关键原因即为在引进种猪的时候未做严格的监察,所以将规模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提升是即为重要的。尹星(2021)表示应定期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消毒,坚决不将存在任何问题的猪引进。在具备较大规模的养殖情况下,可利用自繁自养的方式,将非洲猪瘟的发生及传播问题杜绝。这样可以更好的、更加有效的对非洲猪瘟的发生进行防控[14]

4.结论

如今,就有关藏猪养殖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而言,主要的方式依然是对疫区进行扑杀,或是结合生物安全预防措施。可是,在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散养户,并且有着相对广泛的分布,而且有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又较为的缺乏,较难真正的做到全方位的监管与控制,这也致使病毒一旦传播开来,就很难及时的进行控制。因此,将有关藏猪养殖中非洲猪瘟等宣传活动不断加强,逐渐提升农牧民的非洲猪瘟防控意识是极为关键的。对于养猪行业而言,非洲猪瘟的危害是极大的,因血清型比较多,并且会存在变异,当前仍无疫苗可以使用。目前,有关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也在逐渐的增多,相信未来可以减轻此种疾病对于养猪行业的危害,这也将是非洲猪瘟防控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 孙爱军,王芮,朱潇静,等.非洲猪瘟相关检测及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21,41(5):1023-1030.

[2] 常攀,石斌,苏中华,等.藏猪养殖中非洲猪瘟的防控[J].畜牧兽医杂志,2021,40(1):67-68+72.

[3] 郑瑾.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与难点[J].福建畜牧兽医,2020,42(1):16-17.

[4] 尚红梅,吴旭锦,朱小甫.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2):23-24.

[5] 史喜菊,刘环,窦树龙,等.非洲猪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20,37(5):63-67.

[6] 张靖菊,陈孝杰,张志博,等.非洲猪瘟病毒传播媒介研究进展及猪场高效消毒剂的选用[J].中国猪业,2020,15(5):63-68.

[7] 吴绍强,邓俊花,吕继洲,等.钝缘蜱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进展及防控建议[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20,42(4):418-421.

[8] 张仲萍.非洲猪瘟的检测与防控[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4):3-4.

[9] 刘忠琛.非洲猪瘟防控的 3 个黄金法则与 6 条技术措施[J].中国猪业,2021,16(2):76-79.

[10]蓝岚, 何冰梅, 马金英. 藏猪健康养殖技术[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

[11] 罗康林. 猪场消毒的注意事项[J]. 吉林畜牧兽医, 2017, 38(1):2.

[12]米玛. 藏香猪囊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J]. 畜禽业, 2020, 31(6):2.

[13]刘鹏. 消毒技术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应用[J]. 河南畜牧兽医, 2022, 43(20):2.

[14]尹星. 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背景下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J]. 农牧与食品机械, 2021, 000(006):P.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