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4

大学生抑郁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研究

袁海燕  ,席萌萌  ,童旭

聊城大学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学生抑郁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2月-2022年6月,本院学生抽样发放61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00份,进行一般资料问卷、大学生抑郁评定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评定量表,低于16分共459人(健康组),占76.50%;≥16 分141人(抑郁组),占23.50%;USDS均分为(11.39±8.94)分。健康组学生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健康状况、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抑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抑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居住地、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年级与大学生抑郁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学生人格评分中外向、开明、随和、责任心均低于健康组,神经质评分高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抑郁的人格特征外向、开明、随和、责任心评分高,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因素与年级、居住地、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有关系。应积极做好大学生抑郁情况的调查与疏导,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讲座,使其更好的做好日常学习,以及日后步入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人格特征;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于发生抑郁情绪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情绪一般具有持久弥散性,而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对学生的睡眠、饮食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抑郁情绪会对大脑功能调解造成影响,引起抑郁,个体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影响。严重的抑郁情绪会造成严重的身体不适,如心慌恶心,呕吐,神经性皮炎等,女性则会出现月经失调,痛经等问题。抑郁会影响对他人以及社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积极对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认知偏差;与他人的相处能力,沟通能力降低,影响人际交往。严重的抑郁情绪会对周围的亲朋好友造成精神以及经济负担,大学生群体中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这主要与学生进入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步入社会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有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大学生抑郁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研究时间2020年2月-2022年6月,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时间2020年2月-2022年6月,本院学生抽样发放61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00份,其中男性328名,女性272名;年龄19-24岁,平均(21.03±1.03)岁.所有接受问卷调查学生均知情且同意。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资料问卷,主要为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年级、居住地,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

1.2.2大学生抑郁评定量表(USDS),量表得分≥16 分为存在抑郁症状,< 16 分为不存在抑郁症状,总分越高说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1.2.3大五人格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量表包括5个维度,外向、神经质、开明、随和、责任心,每个维度12个条目,评分1-5分的5级评分标准,共 26 道反向题,按 6 减所得分数结转计分。神经质得分越高说明情绪越不稳定,呈负相关性;外向性、开明性、随和性、责任心得分越高,说明性格越外向、越开明、越随和及责任心越强,呈正相关性。

1.2.4社会支持量表,采用QOL-BREF量表,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健康状况、生存质量,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按照问卷情况将学生分成两组,抑郁组与健康组,比较两组学生大五人格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回收问卷信息导入表格,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统计结果P<0.05,有意义。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表1  一般人口学资料

项目

分类

例数

占比(%)

年龄

17-19

190

31.67%

20-23

326

54.33%

24-30

84

14.00%

性别

328

54.67%

272

45.33%

民族

汉族

386

64.33%

其他

214

35.67%

宗教信仰

115

19.17%

485

80.83%

年级

大一

211

35.17%

大二

251

41.83%

大三

138

23.00%

2.2量表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抑郁评定量表,低于16分共459人,占76.50%;≥16 分141人,占23.50%;USDS均分为(11.39±8.94)分。

2.3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比较

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抑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居住地、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年级与大学生抑郁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比较

变量

占比

抑郁症状评分

t

P

年龄

P>0.05

17-19

190

11.19±8.45

0.115

20-23

326

11.25±8.24

24-30

84

11.46±8.02

性别

0.162

P>0.05

男性

328

11.32±8.46

女性

272

11.43±8.11

民族

P>0.05

汉族

386

11.39±8.37

0.085

其他

214

11.45±8.02

宗教信仰

0.096

P>0.05

115

11.38±8.16

485

11.46±8.04

居住地

3.311

P<0.05

本地

118

10.98±8.31

外地

482

13.79±8.25

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

14.977

P<0.05

142

17.57±9.22

458

8.93±4.58

年级

3.904

P<0.05

大一

211

13.22±9.15

大二

251

11.09±8.35

大三

138

10.21±8.49

2.4不同抑郁评分学生人格各项评分比较

抑郁组学生人格评分中外向、开明、随和、责任心均低于健康组,神经质评分高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不同抑郁评分学生人格各项评分比较

项目

抑郁组

健康组

t

P

外向

33.21±6.54

42.11±6.49

14.217

P<0.05)

开明

38.95±5.61

43.68±6.11

8.192

P<0.05)

随和

40.02±4.37

45.96±4.86

12.988

P<0.05)

责任心

36.95±5.46

43.95±6.58

11.475

P<0.05)

神经质

38.94±6.59

27.12±4.55

24.065

P<0.05)

2.5不同抑郁评分学生社会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健康组学生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健康状况、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抑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不同抑郁评分学生社会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项目

抑郁组

健康组

t

P

心理

12.03±2.34

14.88±2.89

10.682

P<0.05)

生理

12.39±2.31

13.95±2.95

5.759

P<0.05)

社会

13.02±2.46

15.22±2.03

9.146

P<0.05)

环境

11.21±2.37

13.49±3.42

4.889

P<0.05)

健康状况

3.37±0.83

3.65±0.95

3.150

P<0.05)

生存质量

3.31±0.63

3,62±0.81

4.695

P<0.05)

3讨论

抑郁是个体的心理发生失调后而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会感受到这种负性情绪,抑郁是表达人心理活动低落的情绪或者状态,也可以指一种心境障碍。随着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抑郁情绪总结是指个体体验到强烈的悲伤感,不幸福感,以及周围事物造成的烦躁,心境低落的情绪。抑郁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个体的悲伤感以及失落感等,并伴有不同症状的躯体表现,如恶心、呕吐、胃疼等长时间的抑郁情绪,从心境到正常的生活,学习都会造成影响。大学生处于生理以及心理急需发展的一个阶段,不仅需要面对学业的压力,同时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多种频繁的应激事件,都会容易引发学生的抑郁情绪,而长期的抑郁情绪会使学生造成无助悲观,自责自负的感受,严重的会出现自杀倾向,发展成抑郁症。近几年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发生抑郁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抑郁情绪在国外大学群体中普遍存在,对于国内这一情况也不容忽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结果:大学生抑郁评定量表,低于16分共459人(健康组),占76.50%;≥16 分141人(抑郁组),占23.50%;USDS均分为(11.39±8.94)分。健康组学生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健康状况、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抑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是指处于一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背景中的个体对于其生存目的、期望、标准及关注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自我体验,其内涵丰富,包括了生理、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同时,生存质量也是对个人主观体验及客观生存条件的综合评价,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抑郁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居住地、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年级与大学生抑郁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学生人格评分中外向、开明、随和、责任心均低于健康组,神经质评分高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研究中发现有抑郁表现的大学生,其在神经质,外向,开明,随和性等多方面与健康组有显著的差异,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其人格特质神经质,评分偏高,其他分偏低,外向型责任心和随和性,对抑郁状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临床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外向性高的个体,易感受长时间的正性情绪,体验外向性随和性高的个体,其睡眠质量也较好。神经质也被称为情绪稳定性,神经质程度越高,说明情绪越不稳定。神经质是长期负性情感以及日常应激事件中作为应激易感为特征的一种人格维度,相关研究表明神经质与抑郁症成正相关性,而外向性与抑郁症的发病呈现负相关性,神经生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情绪稳定性较差的个体,其脑脑组织,右侧海马存在一定的过度兴奋,这一机制可能与神经质个体易患抑郁的生理机制有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神经质维度在抑郁情绪发展过程中有关键作用,同时情绪稳定性与下丘脑-垂体等相关,对于急躁易怒的个体容易出现HPA轴亢进的慢性应激反应,海马等相关区域容易受损,个体的记忆能力等功能受到损害造成降低,神经质可能引起记忆功能等损伤,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影响。

人格特质与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责任感与个人成就相关,也就是说责任感维度越高的学生,其具备自律等人品品质,成功也较高,更能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个人成就及他人认可。外地学生由于远走他乡与以前生活规律发生重大改变,加之在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发生误会,同时大学的校园生活也相对单一,主要的应激刺激主要于来源于学习的压力,以及与周围人员的交往,相关研究表明宿舍生活不规律也是造成大学生抑郁状态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的恋爱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常见磨合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大学生进行早期的教育及干预,对培养其健康人格以及健康状态情绪,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等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抑郁状态容易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学习效率降低。可以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存质量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工作学习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抑郁的人格特征外向、开明、随和、责任心评分高,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因素与年级、居住地、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有关系。应积极做好大学生抑郁情况的调查与疏导,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讲座,使其更好的做好日常学习,以及日后步入社会。本次研究样本数量偏少,且大四学生由于学业、实习等关系未能纳入本次研究中,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偏倚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数量,且对各项变量尽量均衡,为相关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刘晨怡.抑郁状态大学生在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04):63-67.

[2]张睿,李文涛,王楠,等.综合性大学学生阈下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01):67-72.

[3]刘曦,汪丽娜,范亚慧,等.新冠疫情下大学生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10):1353-1358+1363.

[4] Li Y J, Xu M, Gao Z H, et al. Alterations of serum levels of BDNF-related miRNA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P1oS one, 2013, 8(5): e63648.

[5]卢晨,朱宇,湛宇灿,等.我国中医药高校学生抑郁状态与同伴支持的关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02):153-156.

[6]程硕,贾存显.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0):783-787.

[7] Miskowiak K W, Favaron E, Hafizi S, et al. Effects of erythropoietin on emotional processing biase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an exploratory fMRI study[J].Psychopharmacology, 2009, 207(1): 133一142.

[8]  Vasudevan S, Tong Y, Steitz J A. Switching from repression to activation: microRNAs can up-regulate translation[J].Science, 2007, 318(5858): 1931一1934.

[9]张洁心. 应用量表调查大学生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状况及站桩功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10]陈润滋,熊梦昀,张拓红,等.北京某大学医学生家庭状况对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1253-1254.

[11]Mustafa M.B., Nasir R., Yusooff F. Parental support, personality,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7: 419-424.

[12]Roelofs J,  Papageorgiou  C,  Gerber  R.D,  et al.  On  the  links between self-discrepancies, rumination, metacognition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undergraduate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7,45(6): 1295-1305.

[13]杨淑珍,高胜奎,白东梅,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以甘肃省某高校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22,38(2):32-38.

[14]顿琳,胡蕊,李康.大学生抑郁早期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21):84-85.

[15]邹艳荣.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焦虑抑郁的关系[J].校园心理,2022,20(5):342-346.

[16]岳崧,魏洪凯,唐金蕾,等.大学生抑郁症复发相关的人格特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5):404-410.

[17]顾洁,王冬梅,甘善萍,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进展,2022,12(4):1388-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