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合型出版人才培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3

浅谈复合型出版人才培育策略

李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四川成都 610023

【摘要】当前,国内出版业快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方向转化,读者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出版业催生了众多新业态。本文呈现了新业态的多种形式,探讨了出版人在出版理念、资源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提出新业态背景下出版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出版新业态 创新 复合型人才 培养 策略

出版新业态及呈现形式

(一)出版新业态

进入21世纪后,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再到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直至基于5G的移动互联,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面临信息技术革命、出版产业升级和读者新的多元化需求,在市场竞争环境和行业发展要求下,出版业基于出版社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跨界整合互联网技术,对图书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全面创新和系统的升级,其核心是出版内容数字化、出版发行网络化、出版管理信息化,这种相对于传统出版业的新型出版形式就是新型出版业形态。

推动出版新业态产生和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分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和读者新的多元化需求,具体表现形式有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云出版等。

(二)出版新业态的表现形式

图书是知识产品,具有天然的数字属性,图书内容本身就是被记录的数据,作为载体与具体实物产品不同。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传统出版模式正在被改变,构建新的数字化出版生态,构建新的数字化图书出版、数字化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实现出版数字化到数字出版化的发展转变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后的出版业表现出新的形式。

1.服务模式——知识服务

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驱动下的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融合,导致出版内容生产形态发生变化,融合出版内容与数据技术运营为一体,需要创新服务业态——知识服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已经达到11 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传统出版向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趋势,知识服务领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出版新业态中的知识服务就是要回归出版本源,重现出版的知识价值,强化出版的服务属性,弱化出版的产品属性。知识服务的前提是用户导向和用户需求,用户导向要求高效而精准、及时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打破出版的载体限制,摆脱传统制造业的概念定势。

2.产品形态

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20年,我国电子书收入62亿元,移动阅读、移动游戏等收入2 448.36亿元,在线教育2 573亿元,数字音乐710亿元,这些数据仅仅是数字出版产业的一部分。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高度融合,出版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化阅读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新兴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据库产品,如阿里云、百度云等;将视频、文本、语音、图片等组合起来的富媒体出版物数字产品和有声读物,产品形态则有电子书、数字报纸、网络动漫、移动出版、网络游戏、博客类应用、在线教育、数字音乐等,这些数字出版物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为不同的读者带来独特的场景体验阅读内容。

3.经营模式

新的出版经营模式包括按需出版、协同出版、智慧出版。它可以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物流资源、人力资源,具有节能减排,降能减耗,降低出版成本,提高出版质量和效率等优点,体现了5G时代万物互联的特性,优化了出版流程的相应环节,降低了经营风险。

(1)按需出版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印刷技术的日臻成熟,使采用按需出版方式出版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按需出版的印刷量越小,价格优势越明显。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按需印制,按需发行。其主要特点是消费者先订购数量,后印制图书,服务的对象包括特定读者、作者。二是指按需出版。出版社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作者,收入也主要来自作者。我国每年出书20多万种,庞大的出版基数背后是庞大的库存压力,以及昂贵的人工、物流等费用,成为拖累出版业经济效益的顽疾。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图书出版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节省成本,实现更高效、更多样化的出版模式,让“短版”图书成为图书市场的主流。据统计,这类图书已经占图书市场销售总份额的20%-30%。

(2)协同出版  协同出版就是集合不同行业的作者、不同出版社的编辑力量和出版资源共同完成某图书的出版,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协同出版不仅出版社内部要协同,出版社还要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出版社、排版印制单位协同,不仅有编辑与作者个人之间的协同,还有具体编印发等业务间的协同。比较成功的案例,如,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盟,共同出版“华西医学大系”图书工程。由华西医院各科室的专家撰稿,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精干编辑力量,联合数家印制单位,先后出版《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系列丛书,《华西专家说“肺”话》《新冠防护(川话版)》等近百部(本)医学专业科普畅销书,通过新华文轩中盘事业部线下销售,通过京东、当当、公众号、抖音直播等线上宣传推广方式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智慧出版  智慧出版也称智能出版,特点是出版工作互联网化、流程化、数据化、移动化、协同化、知识化、智能化。让整个出版工作各环节、管理过程中具体的业务要素全部上线实现连接,将所有内部数据整合,构建数据仓库,形成数据关联机制,为出版社经营生产业务提供相应的支撑。上线后的各要素遵循规范进行流动,形成完整的规范流程和流程管理的运行机制。然后升级为云服务化,全面满足移动化应用场景,并逐步地将出版业务、出版管理、知识产品和服务在更多的移动场景中实现。通过规范的流程处理各种业务,构建知识生产和支撑体系,使内容资源转化成知识产品,利用知识服务体系形成知识消费。在当下阶段,数据化可升级为大数据化,形成出版大数据,构建大数据运营平台,利用新技术提升工作自动化、业务和产品智能化服务的迭代过程,让出版社更规范、高效地运行。

4.增值业务

由各种新技术整合而产生的元宇宙是一种新的互联网应用和形式,它带来平台形态、商业模式、交互方式、思维观念等多方位的迭代。出版业中融入元宇宙概念,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工业物联网等领域,通过集约专家资源、作者资源、积累案例资源等方式,与学界和技术公司一起,联合组建融合出版重点实验室,为国家机关、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等提供规划、分析及其他业务,逐步形成以咨询、研究、智库为主体的新兴物业,使之成为出版业新的增值业务。

出版社统筹线下、线上两个市场,打造数字出版新业态,利用科技手段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推出数字阅读、数字艺术展示、网络视听、线上演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形式,使读者可以通过加入沉浸式体验互动,参与各类“数字+文化”主题活动,以各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获取知识内容。出版社通过拓宽经营方式获取更多的增值业务,创造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升文化消费提供新动能,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二 新业态背景下对复合型出版人的要求 

(一)新技术应用能力

出版企业要持续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新媒体和电商内容融合时代,在互联网+、智能运用、5G等新兴现代技术催生了多元的出版形态,从电子书、数据库到有声书,从知识社区到移动出版平台,未来出版服务的产品形态还将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领域延伸。而出版服务想要真正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就要求出版人了解资源采集、加工、计算、服务的知识服务流程,必须学习AR技术,理解3D模型库、AR编辑器、输出展示系统的技术原理,掌握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并具备熟练运用这些技能的良好素养。在出版新业态下,出版社拥有一批对数字技术有较高的应用能力,懂管理、懂编辑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只有优化人才建设机制,推进数字出版进程,出版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二) 多元跨界的融合能力

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业正在进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借助跨界融合的平台,努力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在业态创新中延伸出版产业链,“出版+”跨界营销是出版常态,这就要求出版人基于自身所掌握的数字技术原理,将其应用于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具备提升出版发展水平的能力。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编辑在接到作者的稿件素材后,很少考虑稿件素材做成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而是直接进入三审三校环节,只有具备产品创新能力的编辑。才能通过产品、内容和渠道的跨界,增强出版物的话题性,提高出版产品影响力,扩大销售量。

(三) 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

高质量的出版内容和优质的出版产品是出版业永恒的主题。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里,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多。而出版人承担拓展专业知识,通过挖掘、开发、整合不同学术领域,不同行业专家的资源,来占领细分市场的制高点,进而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四) 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

出版服务改变了出版业的制造逻辑,产品的获取和传播变成了一个相互结合的过程,二者都具备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功能,服务对象则从单纯的读者扩展至积极的用户。出版人要遵规守纪、要有文化传播使命感,在了解市场,深入读者、了解读者,服务读者,做好内容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追求创新、追求完美,要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解决读者的需求,实现万人万面的精准匹配。

三  新业态背景下,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我国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务之急是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加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发挥出版人才建设主体作用。出版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工作水平、实操能力,决定着出版业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世界上的地位。只有出版家多了,思想水平高了,人才队伍强大了,出版工作才能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很好地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量的提升,更是质的升华。通过建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设置数字出版相关岗位,规范数字出版编辑人才能力要求,形成数字出版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设立专门的数字编辑职称,开展相关的职称评审和培训工作等方式,培养适应新出版业态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全能型出版人才。

(一) 挖掘创意人才为出版新业态助力

在当下融合出版的布局中,新的内容呈现的是围绕产品端,电子读物、有声书,数据库、知识服务产品等,而在营销端,新媒体成了出版新业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电商及新媒体渠道的兴起,造就了许多新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用户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出版人具备对市场和渠道有敏锐的感知力,能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拓宽渠道并引领知识消费市场。这种形势下,出版创意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具体方法,一是通过在现有企业中挖掘出版人才,为掌握特殊技术和具有运营能力的人才制定个性化薪酬制度;二是采用激励机制吸纳懂数据技术和运营策略的高层次出版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出版新业态需求。三是聘任具有出版深度融合经验的导师在出版社任职,合作设立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注入出版实践中。

(二)注重出版业界领军人才的培养

人才资源是出版业的核心资源,出版强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出版人才队伍。创新复合型人才建设需要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精通融合业务、能够引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

新型出版将传统出版的文化内容、思想价值及出版资源与新兴媒体业态、市场结合,对从业者的要求也从单一地掌握出版技术,转向应具备编辑、管理、营销等多方面技能。重视出版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聚英才而用,强化领军人才的作用,通过培训和实践等方式培养专门人才、紧缺人才,让各领域人尽其才,出版社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高等院校

设置了出版编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在教学中要有全新的培养专门人才的理念和模式,有跨学科的全媒体人才培养基础和环境,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方面加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

3.国家层面

在国家层面,通过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引发出版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又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为全体出版人的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广袤的空间。政府设立以“国家图书奖”“长江韬奋奖”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评出一批优秀图书、优秀出版人,制定系列激励政策和举措,推动整个出版业向更高阶段迈进。

(四)建立拥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智库,确保续航保障

进一步提高行业站位,增强出版人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打造高质量出版智库,强化人才队伍和组织机构建设,与世界知名大学和出版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开拓本行业的国际视野,积极拓展走出去思路,升级国际化模式。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智库,培养出版业发展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出版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内驱力,推动人才工作全面进步和整体跃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以智库为依托,聚焦出版学现论研究和实践开展出版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不断提升在咨政建言、服务社会、交流宣传等层面的智库核心能力,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  结论

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出版业呈现的形式多样化的业态分析可以看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跨界知识产品层出不穷,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不断出新,对出版业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出版人尤其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兴职业群体,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是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赋予出版人的新使命,为此,着力挖掘出版创意人才,注重培养出版业领军人才,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合力打造出版复合型人才培训体系,是助力我国出版业建设和持续繁荣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乔. 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出版业态创新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7.

[2] 曹艳. 出版新业态对编辑的新挑战[J].传媒论坛,20214-4.

[3] 赵晨阳. 出版新业态需要复合型人才[N]. 出版商务周报, 2021,8-.26.

[4] 姚小玲,杨帅. 出版服务视角下出版人才的培养思考[J]. 出版与科技,2022(1).

[5] 孙海悦建强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国提供支撑[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5-25.

[6] 冯思然.我国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出版与印刷,2022(1)

[7] 郑志亮,田胜立,李忆箫.融合发展 守正创新:新时代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J]出版广角,2022(2).

[8] 卢丹曦.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出版创新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2(1).

李珉(1968.4),男 汉族 四川成都人,副编审,从事图书编辑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