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提高医疗质量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提高医疗质量浅析

熊洪   ,黄丽英

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发病情况较为紧急,病情严重,变化程度较为迅速,所以只要受到轻微的影响,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还有很大概率致使患者出现死亡或者是残疾的病症。所以,医院就应该对该种病症有着清楚的了解,能够通过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制度,尽可能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更好的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确保他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进而增强医疗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基于此,文章主要就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提高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医疗质量

急危重患者常因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稍有不慎常常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导致患者致死、致残,形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引起医疗投诉或纠纷。既往急危重患者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从科室医生、护士入手,由科室自己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是否属于急危重患者。从而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中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 。存在有主观上医护人员可能认识不到位,不能发现患者疾病属于急危重,或者因手术耽误、日均负担病人多而出现观察不到位等情况,均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引起不良后果[2]。为进一步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群众满意度。医院根据急危重患者管理安全风险点,推行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制度,强化急危重患者管理,取得较好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定义

为急危重患者逐级上报机制。

1.质控科每日安排专人对全院在院病人进行巡视,对巡视中

根据发现病人状态的急危缓重,分别向管床医师及科主任反馈,由科室组织科内讨论、科室会诊等处理措施;或者因患者病情危重及时向业务副院长报告,由业务副院长组织业务查房或MDT。

2.护理人员根据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向科室医师、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向护理部和科主任汇报,护理部根据患者情况,向业务副院长汇报。

(二)急危重患者诊疗“双报制”目标

提高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三)急危重患者诊疗“双报制”目的

减少医疗安全风险点,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质量高质量发展。

(四)急危重患者诊疗“双报制”范围

1.对科室下达病危、病重病人;

2.吸氧、使用无创呼吸机、使用心电监测患者;

3.精神不佳、表情痛苦或淡漠等病人;

4.使用限制级抗生素患者;

5.住院超10天病人;

6.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病人;

7.重大手术、新开展手术病人;

8.输血病人;

9.发生手术并发症病人。

10.生命体征不稳的患者(心率>110次/分;收缩压<90mmHg;呼吸>30次/分;体温持续在38.5度以上;

此项工作自开展以来,对临床医师犹如每日增加一次查房,对科室主任犹如增添一双眼睛,使急危重患者每日都能处于医师、科室、医院的管理状态,随时能够根据病情变化执行查房、讨论、会诊、转诊等工作,与去年同期相比,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三四级手术占比从66.13%增至70.24%,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从0.3%降至0%。住院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升至99.02%,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专科能力建设得分情况逐年提高。各科室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例数减少,医疗投诉、医疗纠纷次数降低,有力的保障医疗安全。

三、推“双报制”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双报制”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推进“双报制”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人力资源不足。质控科每日派出专人巡视科室病房,首先需要对全院在院病人病情进行初步排查。根据HIS系统台账登记急危重患者。后再对病房病人进行逐一巡查。工作量大。基本上上午半天才能跑遍全部的临床科室。在未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增加大量工作量,人力资源存在严重不足。

(二)急危重患者识别能力需要加强。质控科人员主要以护理学历为主,同时脱离临床工作。虽然对标准执行能力强,但对急危重患者识别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思想认识需要加强。管理理论认为,各层面的人员思考各层面应该做好的事情,比如,病人管理应该是医生应该思考的事情。而职能部门代为巡视就是带他人“超心”。同时,人都存在适应心理,比如你给他一个苹果,长期给予,有一天你不给他苹果的时候,他就认为你做的不好了。

四、推行“双报制”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职能科室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诊疗技术能力。提高急危重患者识别能力。一是增加临床专业类专职人员,但临床和管理相结合仍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同时,要调整人员的心态,在当前医院绩效管理实行“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的情况下,要让临床医师做好超过临床诊疗工作量拿最低档的工资事,需要多方面考虑、鼓励[3]。二是提高现有人员识别疾病能力。采取参加临床多学科会诊、术前讨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院领导业务查房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疾病识别能力。

(二)提高临床医务人员能力。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管理大家提出“六勤”(1.勤看、2.勤问、3.勤听、4.勤写、5.勤讲、6.勤思),掌握“六个基本功”(1.物理诊断基本功、2.外科操作基本功、3.病历书写基本功、4.急症处置基本功、5.危重抢救基本功、6.临床技能操作基本功)。

(三)转变观念。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医患关系首先是一种需要互补的信托关系,病人需要医生的帮助,医生更需要病人的支持,人生“五大需求”(1.生存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4.尊重、5.自我实现),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如果一个医生没有病人,那谈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做到“视病人为亲人”很难,但我们要做到“视病人为病人。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方面做好急危重患者诊治工作[4]

结束语:总而言之,如今时期医院在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仍旧存在医护人员认知不到位,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患者患有的病情,又或是由于手术耽误等诸多因素,导致患者病情再出现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所引发的严重后果。若是想完全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增加急危重症患者的实际抢救效果,确保医疗工作有着良好的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就应该根据急危重患者管理安全风险点,推行急危重患者诊治“双报制”制度,加强急危重患者的管理,以便于取得较好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新鑫,应娇茜,王晨曦,等.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要点分析及建议[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12):18-21.

[2] 梁琦,许虹,彭凌. 急危重症患者直升机急诊医疗安全转运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21,36(8):707-711.

[3] 王立阳. 探讨急危重症患者航空救援转运流程和护理效果[J]. 养生保健指南,2021(3):216.

[4] 刘晓颖,高健,史冬雷. 急危重症患者标准化院内分级转运体系的实施与效果[J]. 中国护理管理,2019,19(3):39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