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要换,不用补,是真的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1

乳牙要换,不用补,是真的吗?

曾雪玲

青苗儿童口腔,四川省成都市,641000

在我临床接诊过程中,遇到很多家长都觉得乳牙要换,不用补,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知。

一、乳牙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健康的乳牙有助于消化作用,有利于生长发育。正常的乳牙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增强其代谢,进而有助于颌面部正常发育。若咀嚼功能低下,颌面的发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有利于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形成

乳牙的存在为后继恒牙的萌出预留间隙,乳牙对恒牙的萌出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乳牙过早丧失可使后续恒牙过早萌出或过迟萌出,从而造成错颌畸形。

(三)有利于发音及保护心理

乳牙萌出期和乳牙列期是儿童开始发音和学说话的主要时期,正常的乳牙列有助于儿童的正确发音。此外,乳牙的龋损,特别是上颌乳前牙大面积龋坏或过早丧失,常常给儿童心理上带来不良刺激。

二、乳牙龋齿的发展与治疗

乳牙因为自身结构原因,细菌蔓延速度非常快,龋损面积大多都是口小底大。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病变往往在2-3个月就会发展得非常迅速。

首先,我们了解下牙齿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大致分为:牙釉质层-牙本质层-牙髓。随着病变的发展,治疗难度和疼痛感会进一步加重。

(一)龋齿

浅龋 如果龋损在牙釉质层,牙齿的窝沟点隙上会出现浅表的黑线,在这个阶段的处理相对简单,只需要做预防性充填,一次性完成即可,小朋友几乎没有什么痛感。

中龋 如果龋损在牙本质中层,出现肉眼可见的龋洞,这个阶段处理需要补牙,也可以一次性完成。但在清理龋损的过程中,有些小朋友可能会有些酸软的感觉。

深龋 如果龋损在牙本质深层,出现明显的龋洞,在冷热刺激下,有一过性疼痛的表现,这就意味龋损部位离牙髓很近了。需要先垫一层保护牙神经的药,然后再补起来。在清理龋损的过程中,小朋友的酸软感会加重。虽然也是一次性完成,但后期有疼痛肿胀的可能及根管治疗的风险。

(二)牙髓炎

如果龋损已经发展到牙髓,就会出现自发痛、夜间痛、阵发性、放散性疼痛,这个时候就需要根管治疗。第一次治疗可能需要配合局部注射麻醉,降低疼痛感。根据病变程度,需要1-3次治疗。

(三)根尖周炎

如果龋损继续蔓延到根尖周组织,就会发展成为根尖周炎。

急性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如嘴唇肿胀,面部肿胀,有时还伴随着发热高烧等全身症状。

慢性表现为:局部牙龈肿胀起了一个小脓包,小朋友牙齿也没有什么疼痛感。很多家长以为是“上火”,给小朋友口服一些消炎药,过几天脓包自行消退,但过段时间又长出小脓包,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其实脓包就是牙齿发炎时排脓的通道,最关键是要治疗牙齿。这个时候就需要拍摄X光片,轻者根管治疗,重则需拔除后间隙维持。

三、乳牙替换时间

在2岁半左右,20颗乳牙全部萌出;6-8岁替换上下共8颗前牙;8-10岁牙齿停止替换,进入牙齿替换间隙期;10-12岁陆续替换剩下的后牙。乳牙完成替换至少要经历6年左右的时间。

四、如何保护乳牙

(一)刷牙

保护牙齿的最有效方法是刷牙,可选用小牙刷头,刷毛中偏硬。不管是电动牙刷还是手用牙刷,刷得干净与否,不在于工具,在于的是人,关键是要刷好牙。在7岁之前,由于小朋友的手腕部未完全发育成熟,很多地方都刷不干净,最好由父母帮忙检查,如未刷干净,需第二次复刷。

(二)牙线

在刚出生的婴幼儿,长了两颗牙并有接触时,就应该使用牙线。牙线不仅仅是在塞牙时清理食物残渣,更重要的是清理两颗牙齿之间的牙菌斑。如果做不到每餐后使用,至少在晚上刷牙的时候配合使用牙线,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彻底的清理。

(三)涂氟

涂氟是有效预防龋齿方法之一。乳牙萌出完后,根据患龋风险高低,3-6个月涂氟一次,操作时间短,小朋友可以轻松接受。口腔医生用小毛刷把含氟的的物质,涂抹在每一颗牙齿上,对牙齿表面进行氟化处理。对刚萌出的牙齿加强钙化,可以起到坚固牙齿的作用;如果乳牙发生早期龋齿,涂氟可以再矿化,起到修复龋齿的作用;如果对冷、热、酸刺激敏感,涂氟可起到防止牙本质过敏的作用。

(四)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能有效预防后牙发生龋齿。口腔医生将窝沟封闭材料涂布于后牙咬合面、颊面的窝沟点隙,是一种无痛、无创伤的方法。窝沟封闭的最佳时间:乳磨牙3-4岁;第一恒磨牙6-7岁;第二恒磨牙11-13岁,双尖牙9-13岁。

(五)定期检查

高龋风险者,3个月定期检查;低龋风险者,6个月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小朋友的口腔具体情况,给家长做出相应的建议。

综上所述,乳牙在口腔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乳牙完成替换又是个很漫长的过程。随着病变的发展,治疗难度、疼痛感会随之增加,所需耗费的精力、费用也相应增加,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所以,乳牙蛀了,一定要及时处理。

每个小朋友都是天使,他们并不懂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本不应该去承受这些病痛,所以家长们需要更新自己的认知、学习更多知识,并正确教导小朋友。护牙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