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境化教学微课之情景关系例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境化教学微课之情景关系例析

周永琼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这是明代布衣诗人《四溟诗话》中的句子,简单理解为:景是诗歌的媒体媒介,即写景是诗歌的手段,而情感是诗歌的胚芽,也就是说情感是诗歌孕育出来的,即诗歌的本质是传情。诗歌创作,无外乎“情”“景”二字。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那么,诗歌的景与情有哪些亲密的关系呢?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由景生,景以情合。景,指人之所遇、所感、所思的“人、事、物”所构成的生活图景;情,指感情、思想、态度等作者的主观内蕴,是作品的主旨。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尤为密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第二种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第三种景中含情或情景交融;第四种乐(哀)之景与乐(哀)之情。

一、借景抒情,又称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情在景先,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作者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杜甫的《登高》中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三景,两句六景,分别写了风是急风,天是高天,猿的叫声是哀伤的,接着写清渚,白沙,归巢的鸟。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颔联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落木,滚滚不尽的长江,视野开阔,意境荒凉,这样的景就是为了抒发“万里作客”、“百年多病”这样的情感的。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作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唤起的感情——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苦恨”“潦倒”的处境相融合,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二、寓情于景,又称融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称融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景里面的,侧重“寓”,没有刻意去“借”,只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郭沫若的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有诗句:“无数的白云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通过对“白云、白冰洋、滚滚洪涛”等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寓情于景,抒发诗人满怀激情的内心,歌颂五四时期不断觉醒的时代精神。

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但细细体味景语: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长江,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伤怀惜别之情却融入景中,悠悠感伤之情绵长无尽。

三、景中含情,又称情景交融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景与情交融在一起,是“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形成的结果。作为抒情方式,它既写景,又抒情,景情无主次之分,景情相互烘托,相得益彰。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在上片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一方面借“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之景表达对色彩绚丽、生机勃勃、明艳灵动的秋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将自己主宰沉浮的豪情壮志及英雄气魄融入了景中。

当代诗人昌耀的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通过对“峨日朵”的“雪峰、太阳、山海、石砾”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情景交融,将饱含沧桑的情怀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一级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四、乐(哀)之景与乐(哀)之情

乐与哀的关系包括下列几种: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四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另一类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

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2.以乐景写哀情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3.以哀景写乐情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意思而不能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在地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意在告诫我们读书的同时要善于思考,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只能收效甚微。

不光学生学习如此,教师教学更应该如此。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辅助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更多更先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揭示“学”与“思”的深刻关联和相互作用。而情境化教学微课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思体验。一堂有效的课应该是学思结合,共同体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