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战背景的《救亡情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基于抗战背景的《救亡情报》分析

徐庆慧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摘要:本文首先进行了文献研究,为项目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救亡情报》所处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是本文的研究着眼点。简要分析了刊物的创办、发行和停办的短暂经历。从《救亡情报》的办刊宗旨、舆论引导、实际作用角度看,具有爱国性、及时性、联合性和广泛性的鲜明特征;从意义角度,着重分析了其具有的新闻价值、历史价值和人物价值。

关键词:救亡情报、爱国、统一战线

一、相关文献研究

笔者以“马相伯”“救亡情报”为关键词,通过CNKI、万方数据等检索到了十余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方向看,主要是围绕几个方面:一是马相伯的教育思想或理念研究,二是马相伯的宗教生涯,三是《救亡情报》(以下简称“本刊”)的办刊过程,四是本刊的新闻价值或意义。就文献数量看,比较丰富,国内研究比较多、国外研究较少。从文献价值看,陈乐素、苏仲翔、曹宠、李青崖、赵少荃、朱惟铮、宋维红、陆永玲、黄书光、邹振环、刘正伟、薛玉琴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开拓性和前瞻性,也有南开大学董晓璇、南京师范大学徐蓓蓓、扬州大学刘婷婷等多篇高质量硕士论文。本文主要侧重于综合分析。

二、时代背景分析

193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美国经济危机刚刚度过最危险的时刻,罗斯福再次当选美国总统;苏联颁布了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英王新国王爱德华八世登基加冕。德意日法西斯频频发动军事侵略活动,如德军攻占莱茵兰,意大利攻占埃塞俄比亚,日本发生“二二六”军事政变,西班牙发生内战暴乱,德意日相互签订了《柏林协定》《日德防共协定》等。本刊中的文章《论中俄协定》《太平洋集体安全制的现实性》《德日反共协定的国际意义与反响》《德日协定与意日协定》《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成就》《德国二次扩约与进兵莱茵区域》《日本政变后往哪里去》等反映了当时情况。

1936年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的前夜。日寇已侵占了东北三省,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侵略中国的野心更加明显。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歇。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独裁统治,消极抗日,打压国内爱国抗日势力与舆论,制造了“七君子事件”。中国共工农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实现会师,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本刊中的文章《日本侵华新形势》《日本的海陆并进政策》《华北危局与抗日战争》等反映了当时情况。

三、刊物的创办情况

本刊的办刊非常短暂、历时一年,可以说是临危创刊、艰难发行、遗憾停刊。本刊栏目较多,如“救亡言论、救亡消息、救亡通讯、救亡意见箱、亡国消息、死亡线上、时事批判、时事一周、侵华血债、记者专访”等(不完全统计、不分先后)。1月还起特别发刊的了《学生报道》3期,专题介绍相关的学生爱国运动;7月起发刊了《国难教育》2期,专题介绍国人的斗争和当时的情势。

创办阶段。本刊创办于1936年1月,主要目的是为当时的各界人士、团体和群众等提供爱国和抗日言论的报道的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发行阶段。5月6日,本刊创刊号出版发行,报头“救亡情报”由马相伯(时年97岁)题写。本刊是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发行时间初为每周,后改为不定期,最后几期为旬刊;发行数量在10000份左右。发行渠道主要是三种:个别分发、集会散发、报摊秘售。

停办阶段。12月底,本刊第30期出版后宣布休刊。主要原因是:办刊经费有限,仅仅依靠个人捐资,不能满足需求,且在国民党当局的高压下发行工作无法持续和有效保障。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析本刊的办刊宗旨、舆论引导、实际作用,笔者认为本刊主要具有爱国性、及时性、联合性和广泛性的鲜明特征。

1.爱国性。从本刊的内容看,大量刊发与抗日和爱国有关的文章,如《纪念五四的光荣斗争》《给五四运动先进者的一封信》《怎样纪念五卅》《一二九与妇女》等。从编辑部成员看,编辑部成员七人左右,中共党员背景的占一半。从作者队伍看,有很多共产党员,还有无党派爱国人士、救国会和其他爱国救亡团体成员。本刊作者有120多位,主要是笔名、化名,真名作者占41%左右。从作者的职业来看,主要是来自底层的工人、学生、店员,还有公务员和军人。

2.及时性。是新闻就具备及时性的特点。本刊如投枪、似匕首,报道日本帝国主义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并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恶行,强烈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政策,及时报道全国各地的救亡运动、各界华侨的声援、东北义勇军的战斗事迹。本刊中的文章《日本破坏中国海关的真相》《日本侵略中国的血账》《新二十一条——我们要誓死反对》《华北民族解放先锋队对时局宣言》《吉林自卫军领袖李杜将军访问记》《日本军阀铁蹄下之东北义勇军活跃》《青纱帐起后的义勇军》《义勇军光荣的战绩》(不分先后)等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3.联合性。本刊有助于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本刊的发刊词中明确表示,“抗敌救亡已是中国全民众的呼声”“我们必须联合一致”“能炼成钢铁一般的阵线”,要 “全国联合一致,共同抗日”。本刊中的文章《怎样完成统一战线》《统一行动的伟大胜利——把联合战线的旗帜举得再高一些》《救亡战线的根本问题》(不分先后)等反映的当时的情况。从读者群看,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爱国人士和抗日群众的响应,同时一批爱好和平的外国人士也加入到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暴行的行列,他们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呼吁国际力量一致反对法西斯主义,如日籍作者秋田行男的《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之全亚细亚的意义》。

4.广泛性。大量刊发了欧洲、美洲、亚洲等国及香港的抗日新闻及爱国华侨的援助活动。本刊中的文章《英工党机关报发表抗日意见》《巴黎中华民众抗日会号召海内外同胞抗日宣言》《巴黎华侨的救亡捐助》《美国人民抗日》《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三凡市干部敦促侨界组织抗日救国会宣言》《缅甸仰光华侨组织救亡联合会》《韩人爱国团敬告中国革命同志书》《香港救亡运动概况》(不分先后)等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五、意义与价值

1.新闻价值。

一是本刊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从创刊到休刊不到一年。但曾是上海乃至全国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和旗帜,记述了东北人民积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西安事变,鲁迅先生(《前进的思想家鲁迅访问记》)、“七君子事件”等。

二是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暴行,抨击投降主义和汉奸言论。如刊发《揭破形形色色的汉奸舆论》《华北汉奸的活动》《北平文化汉奸之暴行》《打倒汉奸歌》《打倒卖国贼歌》《打倒帝国主义歌》等。

三是强烈反对国民政府当局不顾民族利益消极抗日,导致东北沦陷、华北事变、华东局势紧张,国民政府当局持续加强对红军的围剿,压制广大国内外爱国同胞的爱国抗日运动。

四是要求国民政府当局对日作战、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本刊中的文章《抵抗是唯一出路》等就是要警醒国人、警示国民党当局。

五是声援和报道各界爱国救亡运动。如声援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武汉等全国各地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声援上海日厂华工的罢工斗争,报道国内的妇女运动、学生运动、斗争情形和游击战术等情况。

六是抗议国民政府当局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压制抗日和爱国新闻舆论。本刊不断介绍《北平妇女》《学联会刊》《行军日报》《民族解放》等抗日救亡书刊,以扩大舆论影响。如刊发的《修正出版法的真实面目》《救国刊物被禁言》反映的当时的情况。

七是本刊的稀缺性。鉴于当时的发行渠道、发行数量等,加之战争因素,原版报纸很难找到。新中国成立后,红旗出版社曾编印了一次《救亡情报》(影印合订本),主要供各省市档案馆、党史研究室、党校使用,没有向社会发行,因此印量也非常有限、纸质版更是稀缺。

2.历史价值。本刊揭露了1936年的几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一是“华北事变”。“华北防共协定”暴露了日本欲控制华北的野心。本刊中的文章《可怖之敌人增兵华北》《反对日本武装占领华北》《断送华北的防共协定》《触目惊心的华北防共协定》《引狼入室之防共协定》(不分先后)等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二是“西南事件”。本刊中的文章《邹鲁演讲抗日救国》《西南通电反对日本增兵东北》《我们对于西南事件的认识和态度》《西南事件所给于我们的教训》《西南人民阵线更形巩固》《反对日本在成都设领》(不分先后)等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三是“七君子事件”。本刊运用多方评论和新闻报道,迅速扩大影响,向当局施压,制造营救爱国人士的氛围。本刊中的文章《宋庆龄先生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七领袖被捕声明》《全国各界领袖联合会为诸领袖无辜被捕紧急宣言》《联名电请国民政府即日开释沈章邹诸先生》等,旗帜鲜明地支持七君子抗日救国主张,严厉抨击国民党当局迫害爱国民主人士的罪行。

四是“西安事变”。本刊中的文章《致张学良电》《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为当前时局紧急宣言》等,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是支持工人罢工。1936年10月以后,上海爆发日商纱厂工人罢工,日商为避免在华利益受到损害,通过向当局施压的手段要求取缔爱国运动。本刊发表了《为什么厂方和店主要阻碍救国运动》《铁蹄下女工的呐喊》《民众应抵制走私》《我们该动手了——开展抵货运动》等相关文章,积极响应上海工人罢工。多次发文纪念“五卅运动”。

3.人物价值。本刊文中提及了鲁迅、李宗仁、“七君子”等很多当时的著名人物。对重点人物生平及当时言行和思想的研究,也应是本项目一个方向。篇幅所限,本文着重介绍与本刊相关的马相伯、章乃器、矛盾、陶行知、王造时五人:

一是马相伯。他与本刊密不可分,本刊的创办有他的积极贡献,可以说本刊的办报宣传宗旨也即是马相伯的精神追求。他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和学者,他学识丰富熟悉和了解多个学科。他“开眼看世界”,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他曾从事洋务运动、社会影响广泛。袁世凯称帝后,他痛加抨击,认为“天下之大盗,莫大于君主”。他一直奔走在救国的道路上。“九·一八”事变时,已届91高龄,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1939年中共中央曾电贺誉其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二是章乃器。本刊的主要作者。他是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银行家、社会活动家 和收藏家 ,爱国民主先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曾起草了《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并获得通过。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

三是矛盾。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也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从事上海地下党组织工作。曾加入救国会并承担重要工作里。在本刊中发表有《茅盾之话》。在本刊中发表有《思梅曲》等文章。

四是陶行知。他是当时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制定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方案》等。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爱国者,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五是王造时。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 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当时任职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长),主持会刊编写工作,在本刊中发表了有很多文章,如《挽鲁迅先生》《送鲁迅先生下葬》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教授。

六、结语

《救亡情报》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刊物,是一本爱国的刊物,是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刊物,是鼓舞广大有识之士和爱国民众投身救国救民之路的刊物,在近现代中国的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认为其在现代史研究和人物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晓璇.《<救亡情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徐蓓蓓.《社会环境、报人角色与媒介言论及其关系研究——以<救亡情报>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刘婷婷.《<救亡情报>对抗日救亡联合战线的宣传和推动》[D].扬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徐庆慧,女,1983.8—,江苏宿迁人,2007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先后任职于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处、图书馆等部门,主要研究方向为图情管理与服务。

四川音乐学院一般项目《救亡情报》(1936)研究(项目编号:CY20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