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的分析

孙蓉

海安市中医院 江苏 海安 2266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研究对象为我院登记的34名血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时期在原登记的34名健康人员为健康组进行观察对照,引导所有人员均接受院内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比检查结果分析检测价值。结果:对本次34例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其阳性检查率为61.74%,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1.64±2.27)μg/L均要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比较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更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要高于其他患者。结论:在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其体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员,说明该指标在临床疾病诊断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的分析

血栓性疾病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致病原因与患者凝血系统出现异常、纤溶活力降低、血小板活性增强等均有关系。常见的血栓疾病有下肢静脉赛栓、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多种类型,对患者血管损伤影响严重,并累及相对应的器官,引发疾病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根据患者栓塞血管、栓塞程度的差异,其造成的疾病影响也有所不同,对于心肌梗塞、脑梗塞患者而言,若未及时接受溶栓治疗,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也会上升,因此临床上比较重视对于血栓类疾病的诊疗工作。血浆D-二聚体是人体内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其分泌水平与人体血液的凝血能力、继发性纤溶强度均有关系,所以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可将其视作一种判断指标,来提高血栓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效率[2]。基于此,本文将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区间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样本例数为68例,分为34例院内确诊的血栓性疾病患者以及34例同期健康人员,分别为研究组与健康组。其中研究组患者有男性20名,女性14名;患者的年龄区间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2.74±5.12)岁。健康组患者有男性22名,女性12名;患者的年龄区间为49~74岁,平均年龄为(61.19±5.38)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无意识或精神障碍,病例资料完整清晰,经影像学或病理学诊断均确诊血栓性疾病;②所有依从性较好,能够全程配合完成研究,并在受检前同意签署知情协议;③患者无严重的血液科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脏器性疾病。

1.2方法

在检查前1日对所有人员均接受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检查前对人员进行检查指导,说明检查流程并确认所有人员无纤溶药物或者抗凝药物治疗史。要求患者在检查前一日保持8h的空腹状态,在抽血当日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管5ml,装入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抗凝管中,进行离心处理,取血浆部分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其中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检验人员须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完成每项步骤。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疾病患者与健康人员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含量差异以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按照患者疾病类型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含量以及阳性检出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计算统计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检验:t,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P<0.05。

2 结果

对本次34例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其阳性检查率为61.74%,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1.64±2.27)μg/L均要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见表一。本次研究中有冠心病患者1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急性肺栓塞6例,比较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阳性检出率,可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要低于其他患者,阳性检出率也相对较低,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更高。

表一.两组人员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血浆D-二聚体水平(μg/L)

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检出率(%)

健康组

34

169.32±2.21

1(2.94)

研究组

34

781.64±2.27

21(61.74)

表二.所有患者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血浆D-二聚体水平(μg/L)

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检出率(%)

冠心病

10

340.72±1.15

3(30.00)

急性脑梗塞

8

917.54±1.16

4(5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

8

987.67±1.15

8(100.00)

急性肺栓塞

3

974.52±1.27

3(100.00)

急性心肌梗死

5

824.71±1.22

3(60.00)

3 讨论

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血液处于流动状态,其血管的凝血功能与纤溶功能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机体受疾病病变影响,导致其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等因子分泌出现异常后,就会加速血管内活化血栓的形成,激发纤溶系统,提高D-二聚体的分泌量。研究发现D-二聚体其实是纤溶酶在降解成交联纤维蛋白后出现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其在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期间含量会明显升高,所以临床上又将该物质视为纤维蛋白产生或纤溶反应发生的标志

[3]

在本次研究中,比较健康人员与血栓性疾病人员的D-二聚体水平,发现疾病患者明显较高,其阳性检出率为61.74%,说明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诱发原因与患者血管呈粥状硬化有关,当硬化斑块脱落或损伤是形成血栓的重要原因,因此会刺激D-二聚体的分泌,其高其含量。急性脑梗塞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组织因子释放与颅内压上升有关,这些病理变化会使血管的高凝低溶功能失衡,从而提高了代偿纤溶功能活性,促使纤溶酶原转换率提升,增加了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导致纤维蛋白原溶解加速提高了D-二聚体的分泌量。当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或肺塞栓疾病时,其体内相关病变血管已有血栓生成,会导致继发性血浆纤溶酶活性增强,提升了D-二聚体的分泌水平,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肺塞栓疾病的诊断中,采用D-二聚体水平检测进行诊断辅助,确诊率高达97-100%,对于一些疾病预后患者,也可通过评估其D-二聚体水平来判断疾病的复发率,保证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在血栓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参考D-二聚体检测水平,对提高疾病确诊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阳斌,夏茂,夏永泉.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9,34(6):86-89.

[2]张娟.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3):43-45.

[3]田国祥,武云涛,姚璐,张薇.D-二聚体在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血栓性疾病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09):1055-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