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价值分析

方军华

赣州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341000

摘要: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支持是维持患者基本新陈代谢和促进患者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食管癌患者在术前由于进食困难和疾病消耗等原因,往往处于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而食管癌术后须禁食,同时术后处于一个应激的高分解状态,此时的营养供给对于维持患者脏器功能和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和疾病恢复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肠外营养技术和对肠内营养的认识的进步,我们对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支持手段日益渐多。特别是肠外营养技术,途径,营养成分的发展,我们在营养支持治疗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本文就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营养支持技术的研究背景和临床应用研究简要综述。

关键词:食管癌  术后  营养支持  价值分析 

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8位,70%发生在我国。在我国食管癌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死亡率为第4位。在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中仍然是手术治疗为基础。食管癌患者在术前,由于长期的进食困难和长期的疾病消耗,往往处在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食管癌手术本身手术创伤大,术后必须禁食,同时术后患者的机体处于一个应激的高分解状态,伤口引流,感染风险高。大多患者年老体弱,合并多种基础病,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力低,抵抗力差。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并发症较多等,从而使住院期延长(较之正常营养者可延长至少5天),增加医药费用将近50%[1]充分的营养供给对于患者的脏器功能的维持和伤口的愈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食管癌患者术后如何进行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是胸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营养支持理念和技术的进步,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也有了迅猛的发展。现就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背景和临床应用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1、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背景

食管癌营养支持技术的发展是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发展一同发展的。不管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从最开始都十分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技术诞生以前,患者的营养供给问题严重困扰着当时的医生们。从而严重的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

早在12世纪就有人采用银或锡制的插管置入食道麻痹病人的食道,用于输注液体。1801年larrey就用采用树胶食道管给一受伤士兵灌注肉汤和酒[2]。最早的肠内营养制剂nutramigen,于1942年推入市场,用于治疗儿童的肠道疾病。而对于肠内营养制剂化学配方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50~60年代航天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化学成分明确,不含残渣无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要素膳。当时的应用结果表明,正常人在6个月内仅依靠该要素就能维持正常营养和生理状态。随着人们对消化道生理功能的认识,逐渐在肠内营养的制剂配方上和肠内营养的给予途径技术上有了迅猛的发展。形成了目前肠内营养制剂的格局,主要包括以蛋白水解产物为主的不需消化就能直接吸收的要素饮食和以整蛋白等大分子营养素为主的消化后才能吸收的非要素饮食。随着营养供给医疗技术和材料功能方面的发展,形成了经鼻胃营养管、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经鼻空肠营养管、经皮手术胃造口、经皮手术空肠造口、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等的营养供给途径和以硅胶、聚氨基甲酸甲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管质细软,刺激性小,患者耐受性好的营养管。

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特别是全肠外营养的提出使得肠外营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由于对于消化道生理认识的不足和临床肠外营养经验的缺乏,临床中大量的使用肠外营养,使得肠外营养各种并发症逐渐显现。随着对胃肠道生理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粘膜的主要营养方式是腔内营养。肠粘膜细胞从肠腔内摄取营养底物以供自身利用。这种营养方式占据营养底物摄取的70%。Hunghe等[4]的研究表明创伤后短期的饥饿和胃肠外营养可以使小肠粘膜的质量减轻50%。表现为肠粘膜萎缩,肠绒毛和微绒毛的高度降低,肠粘膜屏障功能受到损害。人们又重新重视肠内营养支持,并且提出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概念。特别是食管癌患者的术后营养支持,随着置管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对病情的恢复更有利。

2、肠内营养

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肠内营养途径主要有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和空肠造瘘营养管。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患者中有独特的优势,食管癌切除过程中能够很方便的将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通过幽门送人到十二指肠。所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是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目前最常用的途径。同时空肠造瘘营养管在食管癌手术中特别是下段食管癌的手术过程中也能实施,但是存在创伤大的特点,在临床中的使用并不广泛。近年来,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技术的发展为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张玉丽等[6]对比了空肠造瘘置管和鼻十二指肠置管两组间患者对导管的耐受情况及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情况,发现空肠造瘘置管组对导管的耐受力高于鼻十二指肠置管组,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十二指肠置管组(P<0.05)。

大多数食管癌手术患者下消化道的功能是完整的,所以临床上常使用商品化的整蛋白制剂。而目前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要素饮食和非要素饮食对营养支持效果的研究尚缺乏。有些学者认为常规的肠内营养支持不能够有效减轻创伤和应激后机体的高分解代谢状态,提高其免疫功能。只有添加了ω-3脂肪酸、核苷酸、精氨酸、谷氨酰胺等特异性营养物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才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爱尔兰学者的一项随即双盲对照研究表明,添加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食管癌患者在切除术后保持去脂肪体重。aiko等[18]将2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早期给予普通肠内营养,另一组早期给予富含的肠内营养,结果表明富含ω-3脂肪酸的早期肠内营养相对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血小板凝集和血液凝固,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对食管癌术后的患者是有利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应用免疫增强剂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引起负氮平衡,而对肌肉功能有副作用[19]。而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近年来传统中医中药在食管癌术后的肠内营养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王鹏等[20]将食管癌术后的患者每日肠内营养支持前给予中药,结果显示中药辅助组术后功能恢复的时间营养状况较之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常用中药鼻饲或灌肠的方法来辅助的治疗肠内营养的一些消化道的副作用。但目前这类的研究还很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此类药物在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由反流的误吸和与输液速度和浓度、渗透压相关的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于食管癌术后特殊的影响还有由于胃管引流不畅或胃排空障碍,幽门功能障碍导致的营养液反流刺激吻合口,延迟吻合口的愈合,甚至是吻合口漏的问题。

3、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因营养液的性质和可能输注的时间不同而已。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临床上常选用各种置管技术实现的中心静脉进行输注,主要包括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肠外营养的制剂与其他非胃肠道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的营养制剂方案相同,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蛋白质或氨基酸、水和电解质、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是非蛋白热量的主要部分,临床常用的是葡萄糖。葡萄糖能够在所有组织中代谢,提供所需要的能量,是蛋白质合成代谢所必需的物质,是脑神经系统、红细胞等所必需的能量物质,每天需要量>100g。严重应激时胰岛素受体与葡萄糖载体(GLUT4)的作用受到抑制,导致其氧化代谢障碍和利用受限。胰岛素抵抗和糖异生增强导致高血糖是应激后糖代谢紊乱的特点。PN时大量的补充葡萄糖加重血糖升高、糖代谢紊乱及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过多热量与葡萄糖的补充(overfeeding),增加CO2的产生,增加呼吸肌做功、肝脏代谢负担和淤胆发生等。脂肪乳剂是PN支持的重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提供必需脂肪酸并携带脂溶性维生素长链脂肪乳剂(LCT)和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MCT/LCT)是目前临床上常选择的静脉脂肪乳剂类型(ω-6PUFA)。危重成年病人脂肪乳剂的用量一般可占非蛋白质热量(NPC)的40%~50%,1~1.5g/kg·d一般以氨基酸液作为肠外营养蛋白质补充的来源,静脉输注的氨基酸液,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EAA)及非必需氨基酸(NEAA)。EAA与NEAA的比例为1: 1~1: 3。营养液的容量应根据病情及每个病人具体需要,综合考虑每日液体平衡与前负荷状态确定,并根据需要予以调整。目前对于微营养素在重症病人的需要量、生物利用度及补充后的效果尚无明确的报道。

4、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的过渡

无论是肠内营养还是肠外营养都涉及到每日供给的能量总量问题。关于术后患者的能量供给量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避免重症患者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的相关并发症,如高血糖,高碳酸血症、脂肪沉积等,营养支持应遵循“允许性低热卡”的原则[84~105kj/(kg·d)][1]

5、存在问题和展望

虽然临床中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支持有普遍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还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且在很多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如肠内营养开始的时机、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的方案、免疫增强剂的使用等问题还都未达成共识。随着营养学和生理学的发展,对食管癌术后机体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会有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Stroud  M,Duncan  H,Nightingale J. Guidehnes for enteral feeding in adult hospital patients[J].Gut,20O3,52(Supp1):Vii1-Viil2.

[王跃欣等,临川营养的发展史及目前常用的制剂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74) :481-482

[3]  Hughe CA,Dowling RH.speed of onset adaptive mucosal hypoplosia and hypofunction in the intestine ofparenterally fed rats[j].Clin Sci,1980,59(5) :317-327.

[4]沈颖等,食道癌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0,2 11

[5]张玉丽等,食管癌术后不同途径肠内营养效果的对比  中国实用医药 2010,1(5) :60-61

[6]  邱萍萍等, 医学综述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  2008 614):1642-1644

[7]  吴培仁 ,许林 ,张志明. 食 管癌术后 早期 肠 内肠 外营养 的对 比 研究 [J]. 中华 胃肠外科杂志 ,2006,9(4):320-322.王耀鹏 ,徐林浩 ,王清 ,等 .食管癌患 者术后早期肠 内营养 的临

床研究 方军华邮寄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新院)章江新区梅关大道18号 方军华(收)电话:183797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