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策略研究

李义玲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大学生是当前社会就业群体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这也带来了我国进入求职市场的毕业生人数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的现象,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及高质量就业也就随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就目前高校的就业整体教育方式而言,仍比较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严重缺位。因此,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引导与组织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尤为重要,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1社会进步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将加速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本着个人的意愿,更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变化和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才能明确人生目标,在繁杂的众多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少走弯路,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2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打破了旧有的“国家统包统分”就业模式。以“市场导向,政府监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主导的新的就业机制已经建立,并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面对着严峻的压力,也使得大学生择业、就业成为一个比较敏感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促使大学生根据目标要求培养自身所需要的技能与素质,进而最终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之路。

3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多方面的内在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良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些学生认为如今的社会发展太快,尤其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许多事情是未知和无法预料的,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打算得再多到时候也许什么都用不上。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社会发展的快,我们才应该未雨绸缪,为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有备而来应万变之势。

2、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社会上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等不良思想也悄悄侵入了校园。绝大部分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途径时,首先定位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是收入、福利待遇较高的单位,而不愿意去条件较差的地方或单位。还有一些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培训班或者职业资格证书上,弃本逐末的思想逐渐加重。

3、忽视了职业生涯教育的系统性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涉及到家庭、高校、社会、学生等方面。从微观上涉及到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如果哪一个节点缺失,都会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不充分性。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策略

1、优化完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内容

在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中,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职业生涯指引内容体系至少需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知教育。即引导学生能够对自身性格、自身现状、自身潜质、自身期待做出认知,在找出自身综合素养与理想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基础上,明确自身努力方向;二是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理论内容等,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对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调整;三是引导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目的在于通过缩小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理想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做好职业定位,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择业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是一种特殊的就业,这种就业形势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在职业生涯指引中,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2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连续性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并非是在一朝一夕间形成,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中,也需要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在这一要求下,高校所开展的职业生涯指导需要体现出全程性的特征,即从大一开始就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从而确保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进而确保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具体而言,在大一阶段,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者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专业所具有的特色与就业前景,促使学生产生较为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激励学生以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开展学习活动;在大二阶段,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以及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现状做出分析,从而明确自身的就业范围,并及时对就业目标做出调整;在大三阶段,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者则需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类专业考试并培养学生心理素养,与此同时,无论学生有无创业意愿,教师都有必要开展“双创”教育活动;在大四阶段,学生进入择业实践,此时学生可以对就业目标做出微调而不应做出过大调整,从而确保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得到贯彻。

3开展高校大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

高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判断能力和自主认知能力,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能力、职业期待等都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在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需要尊重学生所具有的差异,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具体而言,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期待、兴趣爱好等开展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从而确保学生所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与专业能力、职业期待、兴趣爱好实现良好对接,这对于提升人才与岗位之间的适配度,减低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之后频繁更换工作的几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考虑到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者难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也无法针对每一位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即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确定自身就业方向,从而在充分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在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中,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者不仅需要确保职业生涯指导内容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而且有必要将全程育人思想、个性化育人思想渗透到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当中,从而有效推动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期待实现良好对接,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喜欢且能够胜任的工作。高校要依托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在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指导内容、提升职业生涯指导的连续性、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的基础上,为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成效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养成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碧君,冯文凯.基于职业生涯指导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21-22.

[2]徐慧玲.论职业生涯指导对化学本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9(25):28+30.

[3]赵艳忠.高质量就业视角:中美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对比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4):109-112.

[4]吴秋凡.从学生发展指导的视角探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8(1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