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吴双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摘要:当前,如何将“课程思政”科学融入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功能全部发挥出来,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创新模式以及育人效果,也将是重要的研究项目。下面,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

引言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正是基于此,课程思政也成为了高校各科专业课程教师都需要研究并实践的重要内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也必然在其之列。

一、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目前,一些大学生对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艰苦历程学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入,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而培养时代新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时代新人”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还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在“时代新人”的内涵中,首先要体现出人之为人应有的价值、人格、品质等要素,这也是教育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广大一线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政治觉悟,努力深挖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和育人的过程中。在音乐表演专业的各门课程中,其课程思政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优秀的歌剧、舞剧、合唱、器乐等作品以及理论课程中的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等。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和应用,就能很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高校现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培养上发挥着主要作用。现如今,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许多音乐文化传播机构逐渐恢复活动并活跃起来,出现了音乐传媒企业、音乐工作室、音乐创意空间等产业类平台,以及音乐茶社、音乐书吧、网络音乐平台等一系列娱乐类的音乐文化形式,这些都为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新契机。无论音乐艺术培训班的开设,还是音乐创意空间的开创,都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和就业的机会。然而,目前高校担任音乐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虽然技能与理论功底较深,但是对音乐专业的内涵与应用发展体验不足,社会音乐实践经验贫乏,在教学中一味地照搬音乐理论体系,模仿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内涵模式错位。

三、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模式

(一)不断完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融入和对接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融入和对接,要从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入手。一般而言,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更为注重形式的表达,比如一首歌曲的曲式是什么样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歌唱或者演奏出来的方法是什么样的等等;而思政课更为注重歌曲的思想内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歌曲也都是强调歌曲在思政课事例中作用和意义,这两种表达都有各自的缺陷。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形式表达缺乏对歌曲本身内在精神的传播,得其形未得其神,思政课的内涵表达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能力表达不够生动和形象。要达成形式层面和内涵层面的融合和对接,就要求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在授课之前达成统一,共享且共用统一的表达,比如共用一首或几首歌曲作为授课的目标(案例),在教学进度方面进行协调统一,逐步实现高效的对接。

(二)开拓“舞台”概念,做好就业指导

音乐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办音乐文化艺术培训,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城市文化振兴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高校的音乐表演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这就要求音乐表演人才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应用性特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需要的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高师院校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应用

  1. 声乐教学。在声乐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国的优秀歌剧如《江姐》《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毛女》以及《长征》《沂蒙山》等作品融入了大量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这些歌剧经典的唱段,学生会对英雄人物、爱国志士、有志青年的伟大事迹有一定的了解。还有一些弘扬正能量的创作歌曲,如《把一切献给党》《北京颂歌》《我爱这土地》《我爱你,中国》《延安颂》《卜算子·咏梅》《故乡是北京》《松花江上》,以及现代艺术歌曲《锦瑟》《虞美人·听雨》等。将这些作品作为教学曲目,教师可在歌唱练习之前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相关的创作背景、人物特点等内容,让学生在演唱好歌曲的同时,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 器乐合奏课。在器乐合奏课训练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选曲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器乐合奏课与合唱指挥课的性质比较相似,需要学生不断练习、磨合,用高度的统一性来完成不同的器乐合奏。曲目可以选择优秀的器乐合奏作品,如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管乐合奏《春节序曲》《我的祖国》以及古筝、小提琴等器乐的合奏作品,这些曲目的内涵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体现。

(四)鼓励和引导学生践行健康向上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实践模式

理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教育同样如此,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实践模式,从而切合课程思政的主旨。例如鼓励学生进行红歌的创作和演出,培养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挖掘革命歌曲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音乐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与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进行联动,产生更好的效果。总之,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育的过程,音乐专业教育都要注重课程思政的主旨,强调课程的意义,保证课程的导向,帮助学生识别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挖掘和融入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并在教学、竞赛、艺术实践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全程融入是一项可行性极强也势在必行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钻研和创新课程思政融入的方法和途径,践行三全育人精神,在发展学生专业素养的前提条件下,提升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2(30):65-68.

[2]董纾含.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J].艺术家,2022(08):109-112.

[3]韩荣荣.构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探究[J].当代音乐,2021(10):57-59.

[4]魏莉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探索[J].戏剧之家,2021(21):88-89.

[5]叶静.多维角度下的高校音乐表演培养模式探索[J].艺术评鉴,2021(08):89-91.

作者简介,吴双,1986年,女,汉,籍贯四川,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及音乐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