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班级管理论文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与思考

毕艳红

安徽省望江县鸦滩中心学校    246260

摘  要:本文从制定规范,指引良好习惯方向;榜样引领,树立良好习惯标杆;赏识激励,滋润良好习惯萌芽;持之以恒,促进良好习惯养成这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关键词:良好习惯、制定规范、榜样引领、赏识激励、持之以恒。

引  言:少年时期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何在这最佳时期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应是小学阶段班主任紧抓不放的一条管理主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少年时期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何在这最佳时期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应是小学阶段班主任紧抓不放的一条管理主线。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制定规范,指引良好习惯方向

先哲朱熹曾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行不分,知行合一。在班级管理中,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出具体要求,有的放矢,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学初,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都因为假期的休养而变得松散起来。因此,每学期的开学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开学后的第一周,班主任可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帮助学生加深对行为规范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认识。其次通过民主讨论,制定以行为规范为依据并结合本班实际的班务公约。为使班级公约不流于形式,班主任应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必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如集会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秩序井然,队列整齐”;在上学、放学路上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相互追逐打闹,注意安全;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发言积极踊跃;做作业时要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正确率高并能按时完成;诵读时不仅做到眼到、口到,更能心到、情到;通过这些要求使班规发挥实际功效。通过规范和约定俗成的引导,使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心理动力。

二、榜样引领,树立良好习惯标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鲜活生动、形象具体的教材。对小学生有较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起着导向作用、鞭策作用、调控作用和矫正作用。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确而不容质疑的,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行为标准。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对身边的人和事都会好奇而热切地关注着。《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语中也有:“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可见,老师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记得我初中时的一位老师,每周一升旗时,只要听到国歌声响起,无论他在做什么,哪怕他正在校园内行走,他都会马上在原地肃立,庄严地向国旗行注目礼。在他的熏陶感染下,我们班同学升国旗时都特别庄严。虽然已毕业多年,但老师那庄严而专注的神情却一直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中,并且激励我用自己的行动向我的学生传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求我的学生做到的我会第一个做到。如要求学生按时参加学校活动,我一定会在要求的时间段准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升国旗时,要求学生肃立行队礼,我会庄严地向国旗行注目礼;再如上下楼梯时,要求学生不相互追逐打闹,我也会轻声慢步靠右走……我相信:凡此种种,学生也会如学生时代的我一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日积月累,学生便如法炮制。 

其次,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激励先进。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如“某同学读书非常专心”、“某同学劳动积极主动”、“某同学书写工整规范”、“某同学表现文明守纪”等等。老师发现学生行为习惯的每一点长处,并及时进行表扬,将之树立为榜样,明确要求学生在什么方面以谁为榜样,向谁学习。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开学初确定一个自己要学习或超越的对象,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的言行为标杆要求自己。此外,为了更加动态地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我们还可以在班级开展评选每周的“文明之星”“守纪之星”“卫生之星”“书写之星”“进步之星”等活动。在每年的班级工作中,开学初我都会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右铭旁写上他要学习的榜样或是挑战、超越的同学,以时时激励他们向榜样看齐。此外,每周五我班都会评选出一周的“星级”人物,为学生树立动态的良好习惯标杆,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三、赏识激励,滋润良好习惯萌芽

曾听到一位知名班主任这样描述“树根”的命运:树根,有人劈裂当柴烧,有人雕刻变珍宝,树根命运贵与贱,但看主人用斧刀。这段描述向我们形象而深刻地道出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赏识对于树根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对于学生呢?作为老师,我们都能感受到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追求上进的渴望,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许。所以,如何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潜能,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用放大镜观察和发现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多鼓励、多欣赏,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潜能提供空气与土壤。如上学年我班的小伟同学,以前经常出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不遵守纪律,还爱和同学玩武力游戏,行为举止十分恶劣的现象。刚分班的时候,他还是老样子。但通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他在值日的时候,还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借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为他点赞,将他好好地夸奖了一番。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他不仅在劳动上表现的积极主动,而且对老师也更加客气了,同学之间也能融洽相处。我再次找准时机,对他最近的表现大加赞赏,并暗示他很快就会步入优等生行列,如果他也能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去。就这样三番几次,小伟同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行为表现渐渐好了起来,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期末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小学学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赏识激励是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学、班级管理中也一样,不能一味地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揪着不放,而应当学生偶尔出现良好的行为时,及时加以鼓励、赞赏。再出现时,再进行大力赞赏。如此,好的行为发生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概率越来越高。因为注意力就像阳光一样,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这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潜能是比较有益的,将滋润良好习惯萌芽。

四、持之以恒,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培养,细心呵护,就像滴水穿石,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由于小学生自制力不强、持久性差,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反反复复的现象。这样,老师平时的督促和强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通过经常督促和强化,使学生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中习以为常。一位名师曾形象地讲过一则“小树”理论:一棵小树弯折了,种树人会给它打上“绷带”,打上“绷带”后如果间隔一段时间不来呵护管理,小树则可能会被大风吹断,也有可能再次被玩耍的孩子们折断。这就需要种树人经常来看看小树,细心打理,如果又弯折了,还得给它重新换绷带。如此反反复复,直至小树伤口完全愈合,粗壮生长,就再也不会弯折了。种树是这样,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它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长期抓、反复抓。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协助他改正;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特别是不要在孩子出现反复时泄气,要耐心教育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在自觉行为就会转化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每天上课时,当有学生坐姿不正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会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醒他们;又如在学生完成作业方面,有些学生刚开学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坚持每天亲自检查,对于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点再进行耐心地辅导,一段时间下来,都能按时完成。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只要我们立足班级实际制定规范,指引良好习惯方向;榜样引领,为学生树立良好习惯标杆;有效运用赏识激励,将滋润学生良好习惯萌芽;持之以恒地培养呵护,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好习惯益终身,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一路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