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国影视作品名称的中文翻译研究

/ 3

关于外国影视作品名称的中文翻译研究

陆佳雯,李妍,陆圣洁,罗琳

南京工程学院 211167

一、 影视作品的地位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产品,其受众涵盖了各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21年调查数据显示,在网民偏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中,看电影排名第一(占比66.2%)[1],这无疑表明了影视作品已经深入大众生活。而影视文化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传媒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等,并对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而随着全球化在世界的不断推进,影视文化也逐步向全球化迈进,英美等多个国家的影视作品更是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二、 名称对影视作品的作用

大众在接触影视作品时,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影片名。因此,在首因效应下,观众对于影片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影名称决定的,其优先程度甚至大于电影预告或简介。一个好的电影名称能够吸引大众对此影视作品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前期热度。而一个不够恰当电影名称会很大程度上使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被大众所熟知。此外,一个优秀的电影名称,不仅能够为电影奠定基调,甚至能体现出作品的主题和精神内核。因此,好的电影名称能够为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三、 国内研究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也逐渐趋于多样化,英美等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广受人们的欢迎。因此,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影视作品,然而对国外影视作品的翻译却不容乐观,十分生硬,缺乏灵活性,形成了尴尬的局面。

很多人会有个心理定势,认为影视作品翻译不能称为翻译,从而忽视了影视作品翻译。甚至导致老旧的影视翻译作品受到局限,令人难以捕捉作品的风格和所想表达的意思,失去了影片原有的展现的魅力。除此之外,一些人出于学习外语的目的去观看原版影片,他们认为观看原版影片更加有助于他们领略语言的原汁原味,和其中所表现的艺术。

长期以来,中国翻译界的学者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学翻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影视翻译。他们更加重视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翻译,认为影视翻译不属于真正的翻译活动, 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21世纪初,我国的影视翻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我国的影视翻译水平不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翻译质量堪忧、翻译报酬低、版权意识淡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较有代表性的仅有几篇屈指可数的文章,例如:钱绍昌教授的“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张春柏教授的“影视翻译初探”等。

影视翻译理论研究数目如此之少,显而易见反映了中国影视翻译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系统性等一系列问题,不容乐观。

四、 翻译问题分析

(一)过度商业化

以明星效应为噱头、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影视作品为盈利而制作。制作一部影片需要投入不计其数的资金,因此为了能收回成本,更多地盈利,票房就变得至关重要,必须取悦大众。题材上难免落入俗套。为了追求票房和商业化,许多影视作品背弃了影片原有的真实含义,不顾影片原有的意境,破环了影片作者的艺术情趣和理念。例如,Shawshank’s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曾经译作《刺激1995》,直译就能完整传达出心怀信念,追逐自由的主旨,完全没有必要作他译,且影片跟1995 这个数字毫无关系。《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一个人在处于绝望境地时仍能保持自我价值感。因此“救赎”一次出现在译文中是合理且有必要的。也许译作《刺激1995》能够吸引一些流量,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但失去了原影片所传达的自由与希望。Spartacus《斯巴达克斯》曾译成《万夫莫敌》,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把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译成《万花嬉春》则十分荒诞不经,不合常理,可以说是为了追求流量而无所不用其极。这类译名严重背离了原影片的艺术,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甚而显得滑稽可笑、荒谬庸俗。

(二)片面追求文学性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影视作品的标题要想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优秀的充满文学性的影视标题自然功不可没,而影视作品名称的人文内涵和深远意义更是影视作品对文学性的一种丰富。

然而,不是所有经过文学化处理的影视作品名称都是合理的。很多人在翻译影视作品名称时过于片面追求文学性,最终只会落于附庸风雅、形式繁缛的窠臼。例如,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常升起》,直译充满了希望,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妾似朝阳又照君》,听起来华丽多采、文绉绉的,实则片面追求文学性思维,天马行空,逻辑混乱,言不及意,缺乏起码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五、 电影名称翻译应达到的效果

考虑到电影拥有商业和艺术的双重价值,电影片名作为观众接触电影的第一道媒介,在翻译时需要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还要充分考虑到电影本身的类型和内容。既不能过度追求商业化,也不能片面追求文学性。应该达到以下几点:

(一)忠实性

电影名称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型,要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如严复的“信、达、雅”。[2]其中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信”。“信”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然而忠实并不等于绝对对等。要追求绝对的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应去追求绝对的对等,而是应尽量使译名在形式与意义上产生与原文所达到的效果一致。

(二)通俗性

由于电影是作为涉及诸多艺术领域的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它发挥着传递信息与交际沟通的作用,所以在翻译电影名称时要注重它的通俗性。根据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其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其目的是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阻碍,使得交际过程顺利进行。因而电影名称的翻译效果应达到“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这一目标。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欣赏水平,使用他们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语言来进行翻译,使得译文雅俗共赏、形神兼备。

(三)艺术性

在达到忠实性和通俗性的基础上,译者还应注意到所译电影名称是否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性。电影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美的欣赏,所以译者在电影名称时,要捕捉到该电影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以及原文所表达出来的美感,尽量使得译名保留原文的艺术美。例如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等都是典型具有艺术美的译名。

六、 翻译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应用

(一)文化交流

文化是人类生活中各种语言行为和思想观念的集合,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对电影名称的理解也有一定的约束。宗教文化在西方大为盛行,而我国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因此,在有关宗教文化的电影名称翻译中,受到民族心理、文化差异的影响,这类电影名称不能采用直译的策略。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理论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文化间的交流。[3]异化是指以源语言为根本,并融入外语的表达方式,综合文化差异,更完美地保留和体现异国民族性格和语言风格的特点,为读者保留目标语言的异国情调的过程。 如1995年上映的Seven,这部影片是关于根据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戒条逐条杀人的极富宗教色彩的犯罪故事。在片中,七是世界上人们最常犯的七种罪恶,若只是翻译为数字,就与天主教影响下的文化意象毫无关联。因此,在对影片名翻译时,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添加适当的宗教元素,促进文化交流,帮助观众理解无疑是必要的。

而归化是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标语受众为归宿,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有助于读者跨过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好地理解译文。影片Capharnaüm如果直译为《迦百农》,更贴近电影所表达的精神和文化内核,但没有相关的文化知识,注释是很难理解的。迦百农曾是一座无比繁华的犹太城,耶稣的第二故乡,但迦百农的人民不愿意相信耶稣并将他赶出城外,而这座没有信仰的城市也终究应验了耶稣的预言而毁灭。所以迦百农也被叫做“被上帝遗弃的城市”。因此,这个词也有“混乱”和“失序”的意味。这部影片聚焦黎巴嫩的难民合法身份、未成年人的包办婚姻、外来务工妇女权益、人口买卖等社会问题,展示出黎巴嫩残酷社会现实的切面。何以为家,这个翻译流露出影片里被生活所迫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无奈,又深刻的表达出迦百农在源语言中的悲凉的意味,使得没有信仰环境和相关历史的群众一样可以体悟到异域文化的深意和韵味。

(二)信息传递

电影名称的功能在于精简地概括影片内容,准确地反映影片主题,并激发观众的兴趣。作为影片内容或文化内核的概括和高度浓缩,电影名称的翻译应当传递一定的信息。对于有些在目的语中空缺的文化词汇和意象,仅一两个字很难准确译出其意义,这时往往会采用音译法,将原文发音转换成译入语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很多涉及到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的电影名称翻译时,会采用这种翻译方式,如《敦刻尔克》(Dunkerque)等。

电影UP讲述了一个老人曾经与老伴约定去南美洲的瀑布旅行却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政府要强拆自己的老屋时才决定带着屋子一起飞向瀑布,路上与结识的小胖子罗素一起冒险的经历。Up的释义有向上;上涨;靠近(某人);朝……的方向;到(重要地方)的意思,单独的一个up翻译看不出影片的内容和大概,是向上去到什么地方,怎么向上,令人迷惑。而影片所讲的也不仅仅是向上, 直译是反映不出电影的精髓的,那么这时候就要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在保持语义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电影的主题进行翻译[4],利用艺术加工和渲染,增加电影的观感和吸引力[5],故结合影片,对翻译增添内容,补充信息成飞屋环游记,将人们的想象和好奇具体化。

(三)审美艺术

电影既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各个阶层的赞赏。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不仅要注意文本层面的差异,还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注意文化和审美元素等。

[6]

翻译前辈严复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提出翻译需要“信、达、雅。” 最后的“雅”,也就是选择优雅而得体的词句进行翻译,追求语言的美感。例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然而实际上,这部电影是一个凄美的关于爱情的悲剧。直译为《滑铁卢桥》不仅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而且也失去了这个爱情故事的梦幻色彩。因此,译者将该片译为 《魂断蓝桥》。这个凄美的译名充满了中国特色,传达了故事的爱情悲剧色彩,含蓄婉约,富有东方韵味,读来也朗朗上口,显得十分雅致。

七、 总结

片名,是一部电影的门户,也是一部电影的最佳概括。片名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通过翻译问题案例结合翻译理论分析,探讨了外国影视名称的中文翻译效果。它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翻译,而是需要结合电影内容,文化背景,受众层次以及商业效果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音译,意译,归化,异化等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还要结合本国文化等因素,多方面考虑,这样才能译出优秀的电影名称。


[1] 文娱消费行业数据分析:2021年中国66.2%网民偏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为看电影-艾媒网. (n.d.). 本页版权归艾媒咨询公司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iimedia.cn/c1061/79974.html

[2] 朱朝霞,赵培允.电影片名的价值及汉译的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204.

[3] 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53

[4] 金媛媛,龙璐.浅析英文电影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技巧[J].海外英语,2020,(22):51-52+57.

[5] 刘翔.浅析中外电影名称翻译及跨文化内涵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7):109-111.

[6] 曾庆瑜.浅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4):15-16.DOI:10.16400/j.cnki.k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