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意识形态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3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意识形态工作

王万军

新四军纪念馆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0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意识形态工作,推动革命纪念场馆意识形态高质量发展,助力讲好党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场馆;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信仰、政治观点和动员民众的最主要手段,是一个现代政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上革命纪念场馆,“研学游”“纪念馆里过节”“节日打卡”成为新时尚。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增长至12.27亿,其中,未成年人增长到2.87亿。庞大的数字,反映出博物馆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讲好党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立足主责主业,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好抓实。

一、夯实基本功提升阵地教育能力

阵地教育是革命场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职能之一。场馆内的基本展陈是意识形态阵地教育的最主要载体,要充分认识基本展陈的重要性。要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切实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革命纪念场馆的从业人员要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政治高度,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基本展陈策划时无论是宏观的大纲脚本,还是小到每一个场景展现,都要鲜明突出党的领导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最基本的主题主线。

要坚持以党史军史的史实为依据,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根本宗旨。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确保史实准确、观点正确。紧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履行党的宗旨和使命为魂,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不断提升展陈内容的准确性,强化陈列展览的意识形态导向,提炼蕴藏其中的中华民族目标和认同,能够教育和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进而不断汇聚起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场馆在开展基本展陈策展时,要有鲜明正确的设计理念,要积极和相关部门一起组织专业力量铆定展览定位、不断挖掘革命历史,加大有关史实的收集,征询党史、军史专家意见,多轮次开展专家征询会。同时积极参考权威论述和党史部门研究成果,作为革命场馆基本展陈内容修改完善的依据。

坚持倾听群众意见,发现展陈问题及时整改。我们在策划制作展陈时,往往会参照固有经验和历史资料,但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和一些老同志、观众的参观,会发现一些细节上的偏差,这就需要及时对一些细节进行微调。要按照革命纪念场馆政治性、严肃性要求,反复对照重要历史事实,听取中央、省、地方党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照陈展内容和细节进行认真自查,发现问题立即予以纠正,确保展示内容的正确性和严肃性。

加强革命旧址修缮提升工作。革命遗址修缮提升能使红色历史不间断,有利于红色文化遗产、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传承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提高城市自豪感、提升红色旅游文化和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革命遗址修缮提升,形成更多革命纪念性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生动性。对旧居、旧址等进行陈列布展,可以让观众在革命旧址中沉浸式体验革命先辈取得革命胜利的艰难。各场馆要通过向上争取、地方政府拨款以及社会筹集等途径筹措资金,对遗址遗迹进行全方位规划和建设,坚持突出旧址特色、优化旧址空间展陈布局,统筹规划革命旧址与场馆以及城市的其他旅游资源,建设形成连点成线成面的多元教育体系。

二、重视青少年群体增强工作针对性

习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青少年青春意气风发,是祖国的未来,要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要着力培养品学兼优、爱党、爱国的新时代好青年。革命纪念场馆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之一。

革命文物是我党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革命纪念场馆的收藏和研究最终都服务于社会教育,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随着革命纪念场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逐渐成为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社会教育平台。要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多开发“半条被子”这样能够深入青少年心中的红色故事。通过革命文物,通过一个个故事的深入挖掘,吸引青少年,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革命纪念场馆应大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组织青少年“客串”讲解员、“党的故事我来讲”“我是铁军传承人”实践体验活动等,引导青少年学讲党史故事、了解党史人物、寻访红色地标、感悟革命精神,通过革命场馆这本立体教科书,满足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坚持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加强馆校合作。以新四军纪念馆为例。新四军纪念馆历年来重视与各大中小学的共建共育工作,仅2021年就与20余家单位结为共建共育单位。新四军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市、全省重要的爱国主义现场教学基地,依托浓厚的红色文化内涵,提供党性教育、廉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服务。新四军纪念馆还根据青少年的参观习惯和兴趣,优化参观路线、修改专门针对青少年的讲解词。新四军纪念馆成为全国首批青少年研学教育基地,使纪念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大大提升。

三、深挖底蕴创新载体方式提升吸引力

要创新传播手段,切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扣主题主线,唱响主旋律,把准方向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多平台“亮相发声”,坚打造全媒体矩阵,强化自身渠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扩大“朋友圈”、增加覆盖面。坚持内容为王,进一步通过两微一抖等媒体矩阵全方位宣传革命纪念场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九一八”事变爆发、新四军成立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11·6”江抗纪念日等节假日和纪念日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报道。

不断创新宣教形式、宣教方式,唱响“听党指挥、一心为民”的英雄赞歌。将重要历史事件、革命文物故事等用情景剧、红色故事、舞台剧、云展览、云演艺、云课堂以及动漫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引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提升对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的了解和认同,让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质量更高、更具温度、更富魅力。

加大革纪念命场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强化文旅融合。革命纪念场馆文创是兼具审美价值、意识形态价值、市场价值的创意产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文创产品行稳致远的关键。要不断探索更多群体加入创作路径,包括邀请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入到红色文创产品创意中,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途径、多种形式活动,积极面向公众征集红色文创创意,了解民众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解,寻求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新模式,设计开发出符合革命场馆意识形态教育定位、展现红色革命文化、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

加强革命纪念场馆思政课开发力度。以革命纪念场馆中的宣教和文史研究队伍为主体,打造专业的、高水平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断推进思政课进校园改革,研究青年学生的注意点,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创新自身工作的话语体系,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的生活化、形象化,提升思政课程内涵和吸引力。当前因疫情原因,许多学校不能随意进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局限于原有的线下模式,要积极开发探索适应云端授课的思政课内容。革命场馆应利用互联网传播范围广、形式便捷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云端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的作用,形成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点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

做好重要时间节点的意识形态活动。革命纪念场馆要利用清明节、建军节、抗战胜利日、烈士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国家重大教育主题和地方教育需求,推陈出新系列主题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事来到场馆参加活动,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在把观众“引进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走出去”。要开展“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让革命纪念场馆与社会各领域进行充分互动,在全社会开展党史军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让革命纪念场馆的红色资源动起来、宣传教育新起来、历史文化活起来,持续保持革命纪念场馆的社会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内容、方式方法创新,抓牢意识形态话语权,助力意识形态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维.《浅析自媒体及其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影响》.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9

[2]雷卫平; 王江洪.《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

[3]张雨辰.《我国博物馆“中国表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博物馆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2020·10

[4]王浩业; 童雪.“大思政课”视阈下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探析.北京教育(德育),2022.8。

作者信息:王万军,男(1990.08

),汉族,籍贯江苏盐城人,本科,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军史研究、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场馆体制机制及运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