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兰秀英

中共德钦县委党校 6745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了对民族工作的改进,以构建和谐、稳定、团结的民族关系为主要目标,加大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并对民族工作的相关举措与工作流程机制进行了全面优化,通过建设互嵌式社区模式与社会结构来优化少数民族生活处境并强化民族关联,让各民族之间能够在空间、社会以及文化层面进行深入交融,从而构筑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互助、友善包容的社会局面,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与探索验证下,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展现出其巨大的理论优势。我国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纲领,通过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来为民族工作的开展与民族关系的巩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并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以及积极持久的实践探索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构筑平等和谐、团结互助、友善包容的民族关系与社会局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离不开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与不断创新,也离不开实践层面的持续探索与有效落实,下面将对此展开介绍。

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体系

(一)基于群际接触理论的民族交往模式

民族交往是一种社会交往,人类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建立在社会交往的基础之上,并以此出发逐渐形成共同体意识,从而形成牢固的群体关联与社会结构。基于社会交往的各类社会学理论在新时代民族关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相关人员需以群际接触理论为例,使各民族之间能够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产生对彼此的深入了解、认知以及共情,消除隔阂感与陌生感所带来的焦虑、偏见以及敌对状态,构建平等和谐、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与社会居民,从而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基于文化传播理论的民族交流模式

民族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涵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在内的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的多元性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关键特征,各个民族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居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不同民族之间由于缺乏文化船舶与交流渠道,往往会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大量刻板印象以及歧视偏见,难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包容其他民族文化。为此,就需要从文化传播学理论角度审视当下的民族文化交流现状,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各个民族提供文化宣传渠道,促进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与理解,让各民族拥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以巩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三)基于互嵌社会理论的民族交融模式

民族交融需要让不同民族个体以及群体之间形成社会结构上的一致性与关联性,为族际间的融合渗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以构筑稳固的民族关系。一些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族群与主流族群往往呈现出平行社会结构,二者在空间、文化以及社会结构上缺乏交融渠道,出现严重断裂,而基于互嵌社会理论的民族交融则能够让各个民族之间在地理空间、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观念上产生关联,从而构筑一个既能体现多元化、又具备共同体意识的多民族社会[1]

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落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策略

(一)宣传“共同城市市民”理念;形成一致思想认同

在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区,当地政府需要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加大对“共同城市市民”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宣讲活动来确保各地区能够严格落实对当地居民进行历史文化宣传教育的工作,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政策便利来让各民族能够以更加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市民,产生对共同城市市民身份的认同感,从而构筑紧密联结的民族关系。此外,还需要在文娱艺术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生产更多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艺作品,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平等尊重、和谐包容的社会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完善互嵌社会制度体系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政府需要为少数民族提供适当的政策帮扶,将社会资源向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群体倾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便利地在城市定居,从而打通异地公共服务政策渠道,让少数民族群体能够在异地城市享受就业、升学以及医保等服务,并通过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与人才引进支持来促进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进步,为少数民族地区引入更多的市场资源,通过制定完善的互嵌式社区结构实施方案来在地理空间、市场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构筑稳固、和谐的民族关系[2]

(三)拓展互嵌社会构建手段,促进理论策略创新

在建设互嵌式社区结构过程中,除了在理论制度层面对顶层设计进行优化,还需要对其具体构建手段与方法进行创新改进。政府需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序实施“三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方案推行试点,根据互嵌式社区结构模式应用落实效果较好的地方予以更多的补助奖励,成立示范基地来为分别展示互嵌式社区结构模式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互嵌式社会的构建提供有效的建设经验。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互嵌式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总结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重要经验,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与民族关系现状对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案进行创新改进,让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发展,从而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三、

现代化进程使得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民族人口流动速度也大大加快,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路线研究也更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这一民族关系发展现状下,党中央需要始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为核心,结合族际互动、文化传播、社会结构等社会学理论来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完善理论体系,并通过宣传“共同城市市民”理念、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来促进少数民族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形成平等和谐、团结互助、友善包容的社会局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参考文献:

[1]高永久,赵志远.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J].思想战线,2021,47(01):61-70.

[2]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