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移就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以青河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5
/ 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移就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以青河县为例

祖丽胡玛·艾孜江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始终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实现转移就业是关乎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转移就业速率,对就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以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可以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过剩的重要途径,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青河县为主要调查地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青河县的转移就业人员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青河县转移就业工作情况。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尝试性的分析影响转移就业人员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转移就业 民族地区发展 青河县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提出:“坚持就业优先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由此可见,提高转移就业速率,对就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以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可以为国家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过剩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劳动者个人发展、地区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何谓转移就业?即为在居住地有农业户口,年龄界定区间男性为16-59岁,女性为16-49岁,并且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由于不同的缘由,无法再继续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相关的生产活动,亦或对于农业劳动时间投入有限,需要在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工作和经商,以此来取得合法收入的过程[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制定小城镇规划时,将本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异地转移就业;劳动力转出地和转入地人民政府应当互相配合,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环境和条件。”[4]因此,为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决策部署,青河县一向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工作并且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观念引导、典型带动等方式,全方位、多维度保障服务农民工,取得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突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河县隶属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葛尔盆地东北边缘,全县户籍人口6.32万,其中哈萨克族人口为48618万,占总人口的77.03%。[5]在户籍人口63200人中,其中有46566人为农村户口人数,占总人口数的73.58%。

一、转移就业为青河县的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一)促进民族关系,实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2014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 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6]在随后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7]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 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疆以天山作为一种自然的分界线,天山以北的地 区被称为北疆,天山以南的地区称之为南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疆属于暖温带大 陆性干旱气候,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周边主要是以绿洲农业为主;北疆属于温带大陆性干 旱半干旱气候,主要是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正是由于自然地理分布的差异导致南北疆地区在经济、文化、人文等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导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难以走出“舒适圈” 向外部世界发展,固地自封生活相对闭塞,阻隔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维吾尔族人 口分布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南疆,占维吾尔族总人口的 88.15%。根据新疆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南疆地区有些县如疏勒县、英吉沙县少数民族人口达到 98%,和田县、皮山县则高达 99%,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是单一民族维吾尔,因而单一民族社区或主导民族社区众多。

[8]转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经济上推进嵌入的一种路径,历史经验 表明,一起进行生产活动是一种最好的融合方式。青河县哈萨克族人口为 48618 万,占总人口的 77.03%,来自南疆的务工人员,为青河县的社会结构注入了多元的血液,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助力经济发展,有利于就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青河县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 2017 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人数为 645 人次,实现劳务创收 97 余万元。在 2019 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 6915 人次, 实现劳务创收 3075.65 万元。在 2020 年,青河县组织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为 5762 人次,实现劳务创收达 3980 万元。可见,从 2017 年起青河县转移劳动力人数呈现逐年增长 的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的地位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在不断地由第一 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过渡。且随着转移劳动力人数的不断增长,每年的劳务总收入也有了十分可观的增加,通过转移就业使外出务工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转移就业人员的增收为社会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增添内生动力,通过个人收入的增加推动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青河县自 2017 年开始从南疆地区转移部分富余劳动力,每年有 200 余南疆务工人员转移到青河县进行就业,主要来自于南疆“三地州”。一方面对于劳务转出地南疆“三地州” 等边远地区而言,主要是从经济、地缘、人口、产业、政策、自然资源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克州、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区有着十分充足且丰富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但是这些地区在客观因素方面主要是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相较而言略为滞后,因此导致就业渠道狭窄;在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是这些地区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缺乏、语言交流困难等通过自主择业和市场调节方式就业难度大,相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开拓了农村居民的就业空间,也是缓解农业增收困难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走出去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培训新型农民,增强就业技能,对于解决农民就业增收起到有效的作用。因而由政府牵头,在尊重劳动者意愿的前提下的疆内转移就业的举措不仅为农村居民的就业开拓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和平台,也是缓解农业增收困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增强就业技能,这有利于富余劳动力就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对于劳务转入地青河县而言,会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奋发努力,促进青河县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青河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成果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也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外化显现最突出的主要是在乡村,同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农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但同时农村也是其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时代的必然、明智之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根本,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生产价值,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收入,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当就业问题有了妥善的解决,人民群众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转移就业作为解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过剩的重要途径,这将有利于更好的维护社会的稳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青河县转移就业调查现状分析

本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青河县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数为204份,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100%。

1.转移就业人员个人信息调查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从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分布来看,男性128人,占比62.75%;女性74人,占36.27%。根据一项数据表明,我国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65.6%是男性,有34.4%是女性,青河县农村转移就业男女比例分布差距与全国具有一致性。从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分布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集中于25-45岁,占比为56.18%,呈现一种倒“U”字型分布特征,1970末到1980初的青壮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力军”。从劳动力的民族结构分布来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不同民族在就业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布来看,转移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46人,占比为22.55%,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力资源投资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应通过再教育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劳动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整体较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与就业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应该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于青壮年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加强技能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增收。

2.转移就业人员家庭信息调查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从劳动力的家庭年收入分布情况来看,家庭年收入在4500-7500元的人数最多有87人,占比为37.75%,10000元以上的最少,占比为14.71%。根据数据统计青河县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为33924元,转移就业人员的家庭年收入与青河县城镇居民年收入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经济收入吸引是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转移就业人员的就业信息调查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从有关培训的一系列调查分布情况来看,专业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及培训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征聘、就业收入的增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高的劳动力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如在青河县从事商业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就业收入,月收入在4500元以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差的劳动力则多数从事服务业,如餐饮服务员、洗车工、装卸工等,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因此,青河县政府应当重视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专业技能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从劳动力的月收入调查分布情况来看,月收入为3000-4000元这一区间范围内人数最多为88人,占比为43.14%,其次是4000-5000元为51人,占比为25%,再次是2000-3000元人数为36人,占比为17.65%,最后是5000元以上有29人,占比为14.22%,可见转移就业人员的收入相对稳定,转移就业对于农村劳动力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劳动者的就业途径调查分布情况来看,县政府分配岗位所占比例最大为33.82%,这充分说明青河县政府在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青河县转移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职培训工作尚存在短板,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是帮助转移就业人员提高转移就业素质与能力,增强竞争力,稳定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青河县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现况来看,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204位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有46人,占比为22.55%。初中有77人,占比为37.75%。高中有51人,占比为25%。大专有30人,占比为14.71%。受教育程度对于劳动者的整体就业素质和能力来说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青河县转移就业工作应当将提高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通过本次调查,在204位调查对象中,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有78人,占比为38.24%,未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有126人,占比为61.76%。在未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126人中,主观上有参加培训意愿但不知道途径的有94人,占比为74.60%。由此可见,青河县对于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未能做到全覆盖,普及化。在78位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转移就业人员中,有64人认为专业技能培训对自身就业是有帮助的,其中41人认为帮助很大,占比为52.56%,23人认为一般,占比为29.49%,有14人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占比为17.95%。通过这项数据可知,大体来看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就业人员的就业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青河县的部分培训机构存在提升培训工作效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于转移就业人员提升就业能力,稳定就业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204位调查对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进行调查统计,能够流利表达和书写的有26人,占比为12.75%,只会说但不会写的有34人,占比为16.67%,完全听不懂的也不会说和写的有19人,占比为9.31%。调查对象认为因语言不通与他人交流困难因此而影响就业的有104人,占比为50.98%。由此,青河县对于转移就业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工作尚存在一定的瓶颈困境有待突破和克服。概而言之,青河县各级单位应当重视对转移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

(二)转移就业人员归属感不强,劳动力稳定性比较差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转移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现实之一,是农村劳动力从转出地出发,到达转入地工作,并可能在两地之间不断流动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移动性。[9]导致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在空间上出现较大移动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已婚转移就业人员因为家庭原因选择重新回到转出地,包括家中老人赡养、子女就学等。薪资待遇与转移就业人员的预期设想出入较大。就业环境不能够满足转移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包括就业住宿环境、饮食环境等。在本次调查中的204位调查对象男性有128位,占比62.75%,女性有74位,占比为36.27%。从转移就业人员的性别比例数量来看,男性比女性要多将近一倍,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女主内,男主外”思想的影响,有相当大一部分女性在家照顾老人小孩,而男性则“走出去”养家糊口。调查对象中已婚有136人,占比为66.67,未婚有64人,占比为31.37%,有相当大一部分已婚转移就业人员因家庭羁绊而返回转出地。因就业环境欠佳而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就业产生影响的有72人,占比为35.29%,可见青河县一些用人单位的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对调查对象是否有长期在青河县就业居住意愿情况的调查中,有此意愿的有74位,占比为36.27%,没有的有108位,占比为52.94%。因此,对于转移就业人员在生活上应当多一些人文关怀,从而激发转移就业人员对于青河县的归属感,增强转移就业人员就业的稳定性。

(三)转移就业模式缺乏多元化,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劳动力转移模式缺少多元化,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因此从实际出发应当大力发展劳动力的转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劳动力流动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应当合理运用、有效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质量转移就业使得增加转移就业人员的收入。通过本次的调查,有35位调查对象是通过个人应聘进行就业,占比为17.16%,47位调查对象是通过熟人(同乡)介绍进行就业,占比为23.04%,69位调查对象是通过县政府分配岗位进行就业,占比位33.82%。由此得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过于单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政府的组织转移就业、中介组织以及熟人同乡的介绍,缺乏自主性。因此,应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体系以更好更快更准应对转移就业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四、青河县转移就业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 2014 年 9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 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10]语言文字是文化外化表现形式之一。语言具有文化、工具的双重价值。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快速发展,各种信息资源凭借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形成爆炸式增长和裂变式传播,使得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被受众接受及运用,这与个体对自身发展机遇的把握息息相关。对于在青河县就业的多元民族群体来说,语言能力影响着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对生存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相对于那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差的群体而言,那些较好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民族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拥有较多的优势。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仅减少了他们因为信息不对称和潜在市场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增加了他们就业的机会和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议价的能力。同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娴熟,还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拓展自我的社会网络和追加自我的社会资本,并通过周边信息和人脉资源的优化配置,裨益自我收入的增长。[11]因此,青河县应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转移就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具有更好的就业平台,为促进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内生力。1.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各级政府责任和监督验收,增强转移就业人员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2.拓宽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途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可以借助手机、电视等网络平台,有效使用《阿勒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微课堂》视频课程、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四级视频共享系统等载体,推行线上教学与线下检测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3.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贯穿于转移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之中,所有的技能培训教材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教师必须掌握并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转移就业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协同效应,使得职业技能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相互成就同步加强,打牢转移就业人员的语言和技能保障。概而言之,青河县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帮助转移就业人员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营造温暖如家就业氛围,增强转移就业人员归属感

青河县应当立足现实,增强转移就业人员对于青河县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佛洛姆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12]1.鼓励引导企业采取一对一、帮带、结亲戚等有效形式,组织过生日、双语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转移就业人员的业余生活,加大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关怀,帮助转移就业人员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安心工作生活,不断增强转移就业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应督促指导用工企业建立健全转移就业人员请(休)假制度,合理制定转移就业人员请(休)假计划,落实转移就业人员冬休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3.要加大对用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走访,及时掌握转移就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积极听取用工企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的意见建议,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协调解决其实际困难。

(三)打造特色产业增加就业,转移就业人员能各得其所

应该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产业兴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精心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打响乡村振兴“当头炮”。抓住阿格达拉镇农业丰收、沙棘采摘等季节性务工时间,要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和农业加工企业,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类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持与农业产业或与农业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突破口,用好蒙科能源、慧华、瑞青缘、光伏电站等企业稳岗就业带动作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把握青格里狼山景区、三道海子景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机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推动、引导作用,为扩大当地就业容量提供更多坚实保障。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带动就业充分结合起来,协调地方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科学技术型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强引导和合作,增加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渠道,提高各类大中小企业就业的吸收能力,并在政策上应向民营企业适度倾斜,为地方的各类民营企业营造适当宽松的环境谋求发展,并且也最大化利用民营企业来吸收农村劳动力,最终达到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海外网

[2]危旭芳,刘杏愉.抓好落实“四个优先”推动乡村振兴[J].广东经济,2019(03):42-45.

[3]赵宁宁,郭炎,李志刚,许红梅.中部地区乡村生产要素协同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湖南岳阳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21(12)

[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N].人民日报,2014-05-27.

[5]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6] 柴梅.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J].西部学刊. 2016,(11)

[7]赵春,雨苏勤,盛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时空路径——以安徽省4个样本村为例[J].地理研究. 2014,33(08)

[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国务院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15-9-30.

[9]赵颖.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贡献的测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期.

[10] 奕如寒,浅论民族归属感与国家认同[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1,(02)

红字必须保留

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名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以青河县为例

项目编号:YCX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