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1
/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与应用

郭维1,张瑞琼2

重庆市涪陵区儿童医院(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 重庆涪陵 408000

摘要:构建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基于文献回顾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初步形成心血管病护理质量指标,经过2轮专家函询以及层次分析最终确定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质量指标。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3.75%,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21和0.234。最终形成的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三级指标。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现了心血管专科特点,可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评价。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构建

引言

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发布了13项护理敏感质量指标;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均从国家层面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但其为普适性指标,未能体现专科特性。《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心血管病死亡位居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质量指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关于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指标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中指标的专科特色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2019年,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组织推进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建设工作。聊城市人民医院作为联盟成员单位,牵头构建了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以期客观评价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改善患者健康结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熟悉心血管病的护理或者临床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函询,专家的纳入标准:(1)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2)在三级甲等医院参加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年限≥8年,或具备省级及以上专科护士资质。(3)自愿参与。(4)对本研究表现出较高积极性,能对研究内容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能够从始至终地参与到本研究的专家函询中。最终共16名专家完成2轮函询。

1.2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FMRS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PubMed等数据库收录的2010年1月-2022年1月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然后,依据心血管内科疾病指南、标准、专家共识和《护理结局分类》等,从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初步拟订了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框架。

1.3观察指标

专家基本情况;专家函询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最终函询16名专家。专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专家基本情况

2.2专家函询结果

第2轮函询结果得出,每项指标赋值均数为4.20~4.87,变异系数(CV)为0.070~0.144,基于各级指标赋值和CV值得到每项指标权重,具体结果,见表2~4。

表2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第2轮专家函询结果

表3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第2轮专家函询结果

表4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第2轮专家函询结果

3讨论

目前,我国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存在专科特性不强、未量化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参考相关指南、标准、专家共识及专家建议等,筛选出突出心血管专科特色、影响患者结局的6项指标,并制定了查检记录表。容量管理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关键环节。研究显示,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精细化容量管理,能够改善其心功能,降低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因此,监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重点护理措施规范执行率指标,可以引导护士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准确、规范的容量管理,同时帮助护理管理者了解护士急性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支撑。血管活性药物是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有研究称,血管活性药物给药错误率高达10.7%~50.3%。药物的规范使用是实现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仍存在不规范。护士是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的主要执行者,“血管活性药物规范使用执行率”指标宜作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之一。《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指出,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从确诊到负荷量双抗给药时间应控制在10min以内。故将“急性STEMI患者自确诊10min内服用负荷量双抗药物治疗率”作为心血管内科一项护理评价指标,以保障患者及时用药,恢复血流,改善预后。由于个体差异、术中穿刺次数及术后护理等因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穿刺部位会出现渗血、出血、皮下血肿、瘀斑、张力性水疱、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通过监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可以帮助护士了解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同时,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也是反映患者安全、体现医疗护理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反复出现容量超负荷和再入院主要与知识缺乏、不健康行为等有关。多项研究显示,做好随访管理,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随访率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获取,客观且可量化。将“心力衰竭患者出院30d内随访率”作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可以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延续性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应用建议第一,在基线调查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重点护理措施规范执行率”“血管活性药物规范使用执行率”这两项指标样本量较少。建议对此类患者随时督导,监测≥30例次后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监测频次根据医院情况而定。第二,“急性STEMI患者自确诊10min内服用负荷量双抗药物治疗率”和“急性STEMI患者TNI抽血完成到获取报告20min内达标率”两项指标,对于未进行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可以不监管,也可以应用查检记录表进行手工录入。第三,在指标监测过程中,联络员反馈手工录入耗时、费力,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建议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块,在保证收集数据准确、科学的同时,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通过制作上肢抬高垫和上肢悬吊带,录制改良手指操视频,建立心血管医生、护士、中医医生、康复治疗师协作机制等,提升患者综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丽萍,任国琴,卢回芬,周焕芳,任玉娇.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的构建与实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7):2619-2622.

[2]刘雅萍.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甘肃中医药大学,2020.

[3]冯亚新,陈蒙,侯岩芳.心血管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信息系统模块的构建与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85-88.

[4]马晓茸,张瑜.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5):148-149.

[5]钱艳莉.护理风险评估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9(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