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涵养在于求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1

师德涵养在于求真

谭卓云

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三小学

近年来,关于师德的媒体报道,负面声音不绝于耳。身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这些舆论,我确实觉得有点冤枉,因为这些只是个别教师所为,并不代表我们所有教师。由于媒体过分渲染,认定教师就是师德败坏的“强奸犯”“贪婪者”“施暴者”,教师这一职业被贬得一无是处。其实,大部分教师都是敬业、爱岗的,如英雄教师张丽莉:舍身忘己救学生,导致自己终身残疾。王红旭老师了营救落水儿童,这位35岁的体育老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扎根农村的教师,为了乡村的孩子,坚守教育岗位,用脸上渐深的皱纹,慢慢驼起的后背,撑起了乡村孩子们的梦想: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老师们……他们不也是教师吗?为什么媒体宣传报道后,仅仅得到观众感动的泪水,却得不到社会的赞颂,传扬,甚至还传来了质疑的声音:纯属媒体过分渲染,不是事实。同样是有关师德的媒体报道,正面声音被掩盖了,负面声音却居高临下,这就只是教师的责任吗?

我认为,最典型的师德问题是人性问题。人性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光辉伟大的,比如说善良,博爱、无私、同情心、怜悯、勇敢、刚毅、正直等等,所以社会上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民教师。为了学生,他们辜负了自己的家庭;为了乡村孩子的梦想,他们扎根农村;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负面是邪恶的,比如说自私、贪婪、残暴、冷酷、麻木、懦弱、自相残杀等等,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教师强奸学生等令人发指的恶行。鉴于人具有两面性,师德问题可谓与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为此,社会要加强人性的正面引导,从而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的未来。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干事创业的需要。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在倾洒心血、汗水和智慧,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享受职业荣耀,收获精神追求,体现人生价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是知识才能、思想道德、精神和个性,展示的是教师的灵魂和整个内心世界。

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师德比其他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必须培养爱党、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的职业感情,形成忠于职守、为人师表、心灵高贵、淡泊名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职业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崇高的字眼,才能做好教育这份神圣的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个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接受着思想和道德、情感和意志、知识和技能、启迪和教化。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字的书,能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只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风范上、人格魅力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示范,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师德师风建设,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教师的角色地位、社会责任崇高于其他职业,在于其言行、仪表、道德修养会影响其教育对象和社会公民。师德之“德”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道德范畴。西汉学者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起着重要作用,一代师风影响着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感化他人、辐射社会,对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影响深远,会有力地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对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广大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自觉增强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和伟大精神追求,甘为人梯,身体力行,“敬业、精业、乐业”,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影响人生。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师地位,肯定教师职业。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犹如锦上添花,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不能只限于召开教师表彰大会,营造有利于教师职业的社会舆论是至关重要的。媒体在曝光令人发指的教师行为后,再大力宣传教师的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才能给予教师有力的保障。教师得到了尊重,学校才能安静,教师才能安心,学校教育工作才能长足发展,进而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