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情”助力后进生走上阳光大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用“心、情”助力后进生走上阳光大道

俞丁丁

台州市黄岩中学   318020

摘要:本文针对“后进生”表现出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日常行为不规范,性格秉性不开朗”的情况,引导教师应细微观察,给予师爱,因势利导,家校联系,创造机会,用“心”了解学生,用“情”感染学生,学会帮助“后进生”树立目标,砥砺前行,最终拨开云雾,重见阳光。

关键词:后进生;教师;阳光;

    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教师无意的举动都将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面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唯有用“心”走到学生心里,用“情”感化学生,才能促使学生阳光成长。

一、观察入微,细小改变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了解学生的前提,即为细微的观察学生,观察学生间个体的差异表现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仔细的观察,才是进入学生内心的首要条件。

教师碰到的学生有阳光开朗的,也有内向自卑的。在熟知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性格活泼的,在一开始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那些内向自卑的学生恰恰更应该要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因为师生的相处肯定是从不熟悉到熟知的,教师主动的迈出一步,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暗示“老师也在默默的关注她”,也让学生领会到她也是被老师所重视与期待的对象,适时的引导学生,学生才会走出自卑的阴影。

二、关爱学生,因势利导

人文的关怀,才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

面对高一的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往往在第一次考试后,考试成绩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面对初高中大差距的学习,学生本身难以适应,外加成绩的落差,部分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我怀疑”的深渊中。有些学生从此刻开始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将自己无意的归入“差生”的队伍,变得不愿意与身边同学交流,上课开始分神不再积极参与课堂,一直强忍着低落的情绪无法宣泄。又或是有些学生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出现了“小声的哭泣”现象。

作为教师,无论学生出现何种现象,我们首先都应给予理解,然后要及时的做到陪伴和倾听,给她们内心上的支持。等待学生的心情相对平复之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及时的鼓励学生,要明白此刻的“肯定”很重要。最后,可以给予学生一个拥抱,相信一切尽在不言中。相信师爱是一切活动的根本与源泉,针对特定事情的因势利导才会有所成就。

三、家校联系,深入内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到了高中阶段,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很多时候需要家庭给予有力的支持,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于家庭因素有关[2]

无论学生在学校有什么样的表现,作为教师都应该要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根源,更要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骄傲,比教师更期待学生成才的也唯有父母。当出现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时,或许比急速处理更好的应该是先和家长取得联系,听听家长的看法。至少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感化父母的想法,尽可能的通过影响父母,学会得到家长的支持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四、创造机会,增强信心

教师眼中的“学困生”往往只是单方面的成绩上的相对落后,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们不应以“成绩论英雄”,比成绩更重要的还有学生的态度和各方面的能力。现在,素质教育“迎风而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是我们时代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班级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特色和风采的最佳舞台,是凝聚班集体、营造班风的最好契机,也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不可多得的机会[3]。在日常的表现中,“体育生、艺术生”是教师头疼的第一类学生,但是当体育生驰骋赛场时,难道不是我们班级的骄傲吗?当艺术生能积极组织大合唱、朗诵活动,在书法大赛中展现自我的时候,难道不是她们发光发热的时候吗?

人无完人,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机会,适时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增强自信,逐渐淡化不足,赢得班级同学中的好印象。

五、明确目标,砥砺前行

相信“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也同时明白“后进生”不会瞬间变成人人夸赞的好学生。作为教师,应该从育人的角度看待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习就如“登山”,一步一个脚印才走的更稳走的更远。对于能刻苦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助力学生进入更高的平台。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一起制定多个阶段性的目标,只有帮助学生一起登上“半山腰”时,让她们明白“半山腰其实挺挤的,何不去山顶看看风景?”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或者说是本身比较难以适应学习缺乏一定的天赋的学生,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勤奋。让学生认同“勤能补拙”的想法,你本是一个要靠勤奋才能实现目标的学生,若你还放弃了勤奋,那你又将拿什么去实现目标呢?

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应有可实现的阶段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制定可实施的目标后,鼓励学生砥砺前行,永不放弃,最终才能实现人生目标。

六、总结

相信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健全来实现,都是要作用于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的内心发展变化来起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身是一种外化的形式,只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感受、体验,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通过知、行、情、意四个层次,让学生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教师,想要做好德育工作,无非是在拥有良好“心情”的前提下,正确的看待不同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学会用“心”走进学生心里,用“情”感化学生,才能让“后进生”拨开云雾,重见阳光。

参考文献:

[1]杜玫,詹丽峰.教与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董家鹏.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19(5).

[3]王海燕.路遥知马力,爱生重内需----教育心理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3(7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