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粮食流通与科学仓储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探析粮食流通与科学仓储对策

高淑云

吉林省双辽市粮食流通产业服务中心  吉林双辽  136400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策,粮食生产是前提,粮食流通是环节,粮食检验则是保证。纵观整个粮食流通领域,粮食仓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与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关系重大。 为此,粮食行业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积极树立起正确粮食安全观,构建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对粮食的仓储管理,为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证。

关键词:粮食流通;仓储管理;粮食安全;对策

纵观整个粮食流通领域,粮食仓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与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关系重大。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粮食仓储技术已获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粮食仓储技术仍然有一定差距。下面就粮食仓储管理、科学对策保粮的进行分析探析。

一、粮食流通的重要意义

(一)粮食流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流通是社会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粮食流通有利于引导粮食生产,调整粮食供求关系,保证粮食供应,减少粮食价格波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有利于国家对粮食价格波动的监控。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构建,政府通过对粮食期货价格的分析,进而对粮食价格进行预测,并对粮食价格波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三是粮食安全是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的纽带。粮食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整体,粮食生产只有到达消费领域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粮食流通环节。

(二)粮食流通对粮食安全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调整由于季节之间,区域之间,品种之间的供需差异,或者自然灾害引起的供需失衡,有利于减少由于供求制衡带来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进而保证粮食安全。二是有利于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产销机制,有利于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粮食加工行业得以迅速发展,通过粮食加工实现粮食价值增值,一些企业纷纷加入粮食产业化经营。三是有利于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可以推动粮食主要产区与粮食主要销售区域的合作,通过长期的合作,可以及时发现市场供求变化,平衡粮食供需状况。四是可以优化粮食资源配置。加强粮食流通建设可以促使粮食生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推动优良粮食规模种植,有利于粮食资源向低成本,高产值土地集中,合理规划粮食区域。

(三)粮食流通体系对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粮食流通是粮食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粮食流通实现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下,粮食流通主要作用之一是调销配给供应的作用,粮食流通体系包括粮食的生产、加工、收购、运输、储备、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通过各级管理机构快速的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是关键。按快速、高效率的粮食流通体系要求,建立市场化的粮食流通运行机制,对提升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作用明显。

(四)先进的粮食流通方式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先进的粮食流通方式是指四散化的流通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四散化的粮食流通方式,四散化粮食流通方式耗费的时间是原来的一半。因此四散化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四散化流通方式,能够提高粮食接运能力、提高装卸速度和运输的效力、能够进一步保障流通的质量、降低流通的成本,不断提高粮食流通的速度和质量,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的安全。

二、粮食仓储管理现状

1.对科学保粮的重要性、必要性不重视。目前,粮食企业普遍对搞活粮食经营比较重视,而对科学保粮的实施力度却不够,普遍过于重视经营业绩,而对仓储管理不重视,缺少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眼前利益上。同时,并未对目前国有企业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此时去谈科学保粮,势必会对科学保粮产生片面的理解,容易把它理解成采用计算机测控的方式或采用准低温保粮的方式,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从国有粮食企业的情况来看,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之下,比如仓储条件、资金实力等,很多粮食仓储技术并未投入实施,因此忽略了科学保粮的真实内涵。

2.粮食入库质量控制存在极大困难。自从粮食购销走向市场化之后,粮食逐渐从以往的单一经营渠道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模式,粮食入库质量的控制难度越来越大,这无疑对粮食安全仓储带来了直接影响。从整体情况来看,粮食入库质量正在逐渐下降,入库粮食的原始水分、杂质含量明显已超出安全仓储的标准,入库粮食质量降低,这对粮食安全保管造成了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1)粮堆呼吸非常旺盛,仓储稳定性明显降低,霉变、发热等情况极易出现;(2)粮堆环境容易滋生虫害、微生物,并加快其繁殖,使虫蚀粒增多;(3)粮堆通透性明显降低,通风散热、熏蒸药剂向深层次渗透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这种情况下粮堆降温困难重重,通过熏蒸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杀虫效果。

3.基础条件差,缺乏资金投入。对于科学保粮的实施来说,仓储条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目前依然存在很多旧仓库,这些仓库普遍存在着上漏下潮、墙体开裂、气密性差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为科学保粮奠定基础。然而目前很多国有粮食企业的收入主要依靠各级粮食储备、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等,由于目前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企业在科学保粮方面也是力不从心,极大地制约了科学保粮这项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4.对于保粮基础性工作有所松懈。当然,科学保粮不是单纯应用几项技术措施就能达到的,它还包含了很多基础性工作。(1)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科学保粮这项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都减弱了,基层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也就随着减弱;(2)改制以后,一些员工的思想不能与新的用工制度相适应,不能从长远上为工作做打算,普遍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3)改制减员后,基层用于粮食保管的人员明显减少,人均粮食保管工作量增大,这种情况下要想达到理想的保粮标准,确实存在很大困难。

三、粮食仓储管理科学保粮对策

1.树立科学认识,加强对保粮工作的领导。在粮食商品流通之中,粮食仓储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粮食收购、销售与加工之间起到了连接、沟通作用,可有效满足军需民用,发挥平抑市场、调剂余缺的重要作用,可从保管环节上确保粮食的品质与新鲜度,从而减缓陈化的速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由此来看,在新形势下,必须对粮食企业仓储工作引起重视,加强这方面的领导。(1)应健全机构。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设立有关业务部门,设置专职负责粮食的仓储工作;(2)应按照业务量的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备好防保人员明确职责,对责任制进行深入落实,逐级抓管理,逐级抓落实,以确保粮食仓储有人管,确保粮食的安全性;(3)各粮食企业在抓市场的同时仓储管理不能松懈,切实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为库存粮食安全提供保证,从而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粮食企业才会在改革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2.建立绿色科学储粮体系,确保粮食品质安全。科学储粮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在储粮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对储粮生态因子进行积极调控,运用自然低温、强制制冷等方式,确保储粮品质无污染、无劣变,这是粮食企业的需要,也是增进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需要。绿色储粮体系的构建,可为粮食仓储经营管理工作的深入落实提供重要保障,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

3.防霉储粮技术可以确保粮食安全流通。无公害防虫防霉储粮技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对无公害防虫防霉储粮技术的研究将会是我国粮食储存方面重点研究的一项技术措施。按照目前我国各方面条件来看,我们应该从清洁卫生防治、气调防治、植物杀虫剂以及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无公害防虫防霉储粮技术开发。相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之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大,无公害防虫防霉储粮技术将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4.抓投入,提高仓储加工能力。一是争取国家政策。按照粮食流通十二五规划,积极打造粮食流通园区建设等项目,努力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二是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做好工作,引进外资介入本地粮食流通行业,投资粮油仓储、加工设施建设。三是资产置换。运用城市化建设的政策,将原有处于场镇闹市区的陈旧仓房、厂房整体搬迁置换,盘活存量资产,改善粮油仓储、加工设施条件,不断提高仓储、加工能力。

5.强化监管,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一是完善执法机构。进一步完善机构,充实人员,落实执法经费,保障执法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加强执法制培训。进一步加强对粮食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粮食经营者的业务知识和法规意识,做到守法经营。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使之正确执法。三是营造执法环境。完善粮食执法制度,使执法工作规范化,正确处理粮食行政执法与宽松环境的关系。加强监督检查,有效打击违纪违法经营行为,使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健康发展。

总之,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大专项储备的集中管理和规模,提高粮食储备率;各粮食储存点间保持紧密联系,以应对随时变化的粮食供求问题;应从粮食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化的角度,协调和解决粮食物流环节各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使粮食物流体系中各要素之间能够有效衔接,确保粮食物流环节链整体最优的运作状态,保证为粮食系统提供及时、安全、高效的流通服务,从而不断推进粮食企业的仓储管理技术水平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欣.粮食质量监管若干问题综述[J].粮食问题研究,2005.

[2] 张红蕾.浅谈粮食检验与储备粮的质量管理[J].粮食加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