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表演对提升特殊教育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4
/ 2

课本剧表演对提升特殊教育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杜芳芳

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 淄博 255100

摘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受能力、思维等不同因素影响,其学习能力较低、接受速度较慢,与普通教育相比学习内容更简单易懂。课本剧表演是语文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文章将以课本剧表演为主题,将其合理应用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简述几种表演类型,从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兴趣激活、创新想象四个视角出发,让特殊教育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实现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特殊教育;语文素养;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成为教师重点工作任务,特殊教育也毫不例外。课本剧表演打破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死板性与单一性,将所学内容活化,以剧本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演绎出所学内容,通过趣味性的演出与同伴间配合,一同还原文字中的画面。将这一方法运用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快速了解语文阅读内容,在学生讲述、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在诠释中获取全新的学习经验,在应用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一、课本剧表演的几种类型

(一)自主讲述型

自主讲述型课本剧表演,以学生实际能力为主,通过自述的形式演绎内容。这一教学活动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开始”,也是课本剧表演的“基础”。这一表演类型能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其主观意愿对语文知识展开讲述,尤其对特殊教育的学生而言,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体验感[1]

(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特殊教育学生表达能力普遍较低,尤其在语文活动中,学生们害怕“主动讲述”。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在同一时间让多名学生展开互动,能让其以集体的形式主动走进语文知识学习中。不仅如此,在学习结束后,还可让学生通过个人联想、角色感悟展开探讨与交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融合,让其获取更多丰富且有效的学习经验。

(三)多人共演绎

多人共演绎的学习方式要求多名学生共同演绎同一个故事,不仅仅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还要让其融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使用肢体语言、表情动作来演绎出不同任务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多人共演绎的表演模式,对学生创编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其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扩写剧本,学习方式更具灵活性与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语文创新及想象力也会得到提升与发展,在表演中有效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本剧表演对提升特殊教育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学生主体,在表演中教学

一场丰富、精彩的课本剧表演,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活动建立在学生的主体基础之上,才能达成理想中的目标。基于此,在展开课本剧表演活动时,虽然面对的教育群体较为特殊,但教师仍要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原则,让特殊教育学生大胆表演故事、诠释形象,在表演中展开教学活动,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在课本剧表演展开时,教师可将表演形式分成四个不同的部分。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们“以片段为基础,展开表演朗读”。 在该部分中,以随机表演为主,让特殊教育的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展开演绎,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演绎过程。在第二、三部分中,使用“小组式编排”与“全篇分组表演”两种方式,通过编排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与同伴互动,在表演中交换彼此的想法与思路。在以上三个部分结束后,教师要一一作出点评,指出学生在课本表演剧中的不足之处,利用讲解的契机向学生讲解简单的语文知识,加深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在第四部分中,使用“课本剧表演比赛”,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更加深刻、认真地表演出文中内容,从而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在表演中展开趣味学习。

(二)合作探究,在表演中进步

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也是教师的重点工作。团结协作教育模式非常适用于特殊教育学生,能有效改善其内向、表达能力差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与同伴间展开交流互动,依靠小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课本剧表演活动中,教师可做到“教育放手”,使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展开挖掘与探讨,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提高其语文素养,在表演中强化学生的能力,构建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模式。

如在课本剧表演活动开始时,教师可退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童话故事”类型的课本剧表演为例,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还要有一个人单独朗诵“旁白”,在一些动作描述与情感表达中,也要让其做出相对应的动作或表情。在剧本工作规划与设计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地对活动展开设计与规划,角色分配、动作细节、旁白语速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制定完成的方式,让全班铜须都参与进去,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同时也为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深度理解,感知语言魅力

特殊教育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力有限,虽然能完整复述出语句,但对一些表达手法、文字技巧理解有限。在课本剧表演活动展开前,教师可挑选文中的重点内容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境下文字的表达形式与特点,加深其对内容的理解与感知,更好地体验到语言活动的魅力,从而获得更多有效的语文知识。

在活动展开前,教师可观察本次活动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上,教师可着重讲解“比喻、拟人、排比、类比”等语文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文字背后的含义,选择更加准确的形式演绎出故事内容;在面对“夸张”的写作手法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分析这段话的“真实性”,让其了解到“文字的夸张表现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为学生做好课本剧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在深度理解与感知同了解到语言活动的魅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四)创新想象,实现全面发展

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少不了对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特殊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常常将学习内容禁锢在教材或课文中,思维扩散性较差。在课本剧表演活动中,教师可注重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选择合适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大胆地展开想象与构建,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学科优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本剧表演内容的选材中,教师可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元素”的课文。如“结尾开放性”,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创编故事结尾,并让其在表演中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选择“过程多边性”的故事,让学生对内容展开延伸与拓展,大胆地对故事走向进行创编等。这些趣味性的表演方式都能有效激活学生们的语文创新思维,在表演中学会构思与应用语文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课程活动效率,促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课本剧表演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教育策略。新时期背景下对学科素养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强化学生能力,更是教师的重点任务。精彩的课本剧表演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上,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学生的实践创新下,将语文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让特殊教育的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增强对语文知识学习的体验感,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金鑫. 特殊教育学生语文学科练习题设计研究[J].  2020.

[2] 崔正慧. 特殊教育小学语文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探究[J].  2021.

[3] 南阳. 特殊教育学校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小学语文[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