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对慢性心衰患者容量自我管理的影响

/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对慢性心衰患者容量自我管理的影响

莫利容,黄春丽,曾婷,曾秀梅,蒙晓玲,何宁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广西南宁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合同编号:Z20211454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开展慢性心衰护理工作的优势。方法:研究筛选所得100例对象均为我院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间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在随机数字表法下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基于TPB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并于护理结束后完成相应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均有提升,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Q)评分均有降低,但试验组的自我管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MLHFQ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期间,基于TPB开展护理干预措施更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心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促使患者更快康复。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慢性心衰;容量管理水平;生活质量

慢性心衰(CHF)是一种因各类因素所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使得心脏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组织基本代谢需求的综合征,在病发时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以及体液潴留等问题,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且可反复出现[1]。同时,CHF属于进展性疾病,并非遵医嘱服用药物就能够有效改善机体状态,还需要辅以长期的管理治疗,不断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规避各类风险因素的出现,以此降低疾病反复率,减少疾病对患者身心状态的不良影响[2]。但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常规医疗模式在心衰患者管理中的影响作用较小,因此也就需要探寻一种更为高效的科学管理模式,以此增强CHF慢病管理效果[3]。计划行为理论(TPB)是解释目标或计划如何指导行为,并指出哪些因素促使人们改变最初的意向或阻碍他们付诸于行动的理论,有研究指出该种理论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纠正CHF患者的不良行为,利于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4]。特此,为进一步验证该种理论在CHF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本文特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筛选所得100例对象均为我院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间收治的CHF,在随机数字表法下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后未发现差异,P>0.05,见表1。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标准[5],且NYHY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者;(2)年龄处于45-80岁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心功能Ⅰ级或存在急性心功能不全;(2)不稳定型心绞痛;(3)严重主动脉狭窄;(4)伴有心源性休克,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合并尚未控制的感染;(5)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有内分泌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6)恶性肿瘤;(7)精神疾病、听力沟通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

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s/%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岁)

体重(kg)

NYHY(Ⅱ/Ⅲ/Ⅳ)

试验组

50

34/16

65.23±6.47

64.62±10.06

21/26/3

对照组

50

31/19

66.07±6.25

62.04±10.23

19/25/6

t/x2

-

0.396

0.660

1.272

1.120

P

-

0.529

0.511

0.207

0.571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住院期间给予患者心衰常规护理与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住院期间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休息及运动护理、症状护理,出院指导等,出院后予2次电话随访。

试验组——基于TPB护理。(1)成立CHF管理小组,组内成员有科主任、护士长、心内科医师、心内科护士等。为方便沟通,还需创建微信工作群,组内患者及家属均可入群。除此以外地,所有成员上岗前,均需要进行专业、系统化培训,以此确保对CHF及TPB有充分了解。(2)制定“心衰健康教育手册”、“心衰自我管理日记”、“心衰出院随访流程”及“自我管理电话随访手稿”。(3)上述准备工作结束后,正式开启护理干预工作。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行为态度进行干预。对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并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期间,需要依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告知患者不良情绪的危害,传授其自我调节情绪和心理的方式。(4)对患者实施主观规范干预,主要是告知患者自我管理的内容,并评估患者自我管理中较为薄弱的一方面,以此进行重点指导。期间,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并掌握疾病风险因素预防技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规避风险因素的出现;其次,可向患者传授直接经验,或者通过定期的“心友交流会”进行间接性经验积累。(5)对患者进行知觉行为控制,在每次干预管理期间都可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其中,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更多与患者自我管理相关的内容,一同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其次,要做好随访工作,定期电访,了解患者居家管理情况;定期上门随访,掌控患者居家环境、氛围等,并对不良习惯进行及时指出。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定期的自我管理技巧文章推送等,以此不断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能力:该项指标的测量选用Riegel等研制修订的心衰自我护理行为量表[6](SCHFI),依据患者自我护理维持情况、自我护理管理情况,以及自我护理信心进行各条目的填写,共计22个,总分值在0-100分之间,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则分值越高。

(2)生活质量:该项指标的测量选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表[7](MLHFQ),需要患者在填写好基础信息后,对量表中21道题进行回答,依据心衰对日常生活影响从无到很明显,在0-5分上画圈。通过研究人员进行分值整合,获取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程度,总分值在0-105分之间,受影响越严重则分值越高。

两项指标的评估均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进行1次,以此完成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5.0为本次研究所用处理软件,均数±标准差(±s)、百分率[n(%)]是对计量(符合正态分布)、计数两类资料数据的简化呈现,t值、x2值是对上述两项资料数据的校对,仅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评分均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均有提升,但试验组的自我管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3个月

干预6个月

试验组

50

42.36±5.25

56.75±3.11

67.15±6.80

73.05±2.21

对照组

50

42.50±5.41

51.33±2.02

58.80±4.06

62.45±3.60

t

-

0.131

10.335

7.455

17.744

P

-

0.896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MLHFQ评分均有降低,但试验组MLHFQ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3个月

干预6个月

试验组

50

76.13±3.62

62.73±3.49

50.62±4.18

38.37±2.12

对照组

50

76.29±3.41

70.51±3.81

63.14±3.60

55.19±3.80

t

-

0.227

10.647

16.048

27.333

P

-

0.821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随之不断提升,其中就包括CHF。作为一种难治的慢性疾病,对CHF患者不仅要予以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同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不断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其在出院后也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管理,规避各类风险因素的出现,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升[8]

通过对我国当前CHF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重治疗、轻管理”、“重院内、轻院外”的问题,以此使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难以提升,出院后极易在短期内再次发病入院。基于上述分析,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疾病严重程度,与疾病管理效果也有一定联系,也就表明对该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提升是当前CHF治疗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9]

TPB是一种指导行为的理论,其含有3个变量因素,即行为态度(对行为的正面或负面评价与体验)、主观规范(采取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的自我效能与控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护理将其作为切入点开展护理工作,通过影响和干预患者的信念实现对患者不良行为的改善,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效果突出,诸多报告已对其进行了验证[10]。而作为难治性、慢性疾病的CHF,也可在该种理论支撑下完成对患者行为态度的改变,使其能够更好地对自己行为进行规范,完成有效的自我管理,确保其院外自我管理效果,避免因管理不当再度入住,延缓疾病发展,提升患者整体生存质量。

本研究中,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均有提升,MLHFQ评分均有降低,但试验组的自我管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MLHFQ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TPB支持下的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以此规避疾病反复发作。

综上可知,在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期间,基于TPB开展护理干预措施更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心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促使患者更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阙静,于漫.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护理措施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2020,44(06):828-830.

[2]达志,李婷茹,王素英.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医学,2020,48(09):1211-1215.

[3]MORROW DAVID A.. Closing the Gap: Insights into the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 Care from the Critical Care Cardiology Trials Network[J]. 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2021,27(10).

[4]杨爱可,杨建涛. 运动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伴焦虑抑郁的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04):730-733.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6]赵永飞,田俊梅,牛晓华. 饮食营养与健康宣教联合对慢性心衰合并营养不良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J]. 临床研究,2021,29(01):183-185.

[7]Mackay M,Kaan A,Nordquist C. "RESUME-HFC"-EXPLORING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HEART FAILUR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 AND/OR MENTAL HEALTH NEEDS[J].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21,37(10S).

[8]薄树伟,刘阳贵,刘尚洁. 心理行为干预联合全程健康教育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2):1705-1706.

[9]李丹丹,李春燕. 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疾病感知的影响[J]. 新疆医学,2022,52(07):828-830+834.

[10]李雪冬,张晓楠,江思璇,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对健康行为及结局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22,37(11):74-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