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 2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闫珊

八一骨科医院 科室:消毒供应中心 邮编:610031

在消毒灭菌过程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相关法律,采取措施避免干扰因素的作用,有助于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反之,处理不当只会影响消毒效果,导致消毒失败。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很多,可归纳如下:

一、消毒处理剂量

消毒处理的剂量包括强度和时间。强度通常是指作用因子的量。在热消毒中,是指温度;在紫外线消毒中,是指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在化学消毒中,是指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时间是指所使用的处理方法作用于已处理项目的时间。一般来说,除酒精外,强度越高,越容易杀死微生物。70%~75%乙醇或50%~80%异丙醇的杀菌效果最好,但增加浓度的杀菌能力较低。时间越长,微生物被杀死的可能性越大。消毒处理剂量是杀灭微生物的基本条件。在实际消毒工作中,必须规定并充分保证所需的强度和时间,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消毒剂种类

根据待消毒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至关重要。如果要杀死细菌孢子或非荚膜病毒,必须选择消毒剂或高效消毒剂,也可以选择物理灭菌方法,以达到可靠的消毒效果。如果使用苯酚制剂或季铵盐消毒剂,效果很差;季铵盐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作用的阳离子具有亲脂性。它们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包膜病毒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对非包膜病毒无能为力。龙胆紫对葡萄球菌特别有效。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一般消毒剂的杀灭效果不如普通细菌繁殖体。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消毒对象和消毒剂,并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例如,苯扎溴铵和洗必泰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杀灭作用大于对阴性细菌的杀灭作用,并且只抑制孢子。70%乙醇能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细菌孢子。老化细菌的耐药性强于年轻细菌。为了便于消毒工作,通常将病原微生物对杀菌因子的耐药性划分为几个层次,作为选择消毒方法的依据。过去,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孢子的抗性最强,其次是分枝杆菌,细菌繁殖体的抗性最弱。因此,必须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物品上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越高,消毒就越困难,因为微生物数量多,相互重叠,加强机械保护;微生物数量众多,抗药性强的个体也在增加。因此,为了对严重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有必要增加能量(或药物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以满足消毒资质要求。

、酸碱度

pH值的变化会严重影响某些消毒剂的杀菌效果。pH值的变化一方面影响消毒剂有效成分的释放,另一方面也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例如,戊二醛可以提高碱性条件下的杀菌能力,但容易聚合而失效。酸性溶液相对稳定,但杀菌能力下降。然而,含氯消毒剂在碱性条件下是稳定的,杀菌的最佳pH值为6~8。当pH值小于4时,它们容易分解。洗必泰溶液在pH值为5.5~8.0时具有杀菌活性。最好是碱性的,但不应超过ph8.0。季铵盐的最佳杀菌pH值为9~10,不宜低于7。然而,pH值对甲醛的杀菌效果影响不大。

、温度

热消毒完全依赖于高温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温度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其他消毒方法也受温度影响。无论采用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如果含氯消毒剂的温度升高10℃,杀孢子时间可减半。在5%甲醛溶液中,20℃时杀灭炭疽杆菌孢子需32H,37℃时仅需1.5h。不同的消毒剂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温度的影响。例如,过氧乙酸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3%过氧乙酸仍可在-30℃下灭菌1H。乙醇稀释过乙酸可防冻,适用于0℃以下消毒。然而,也有一些例外,如臭氧水消毒。低温有利于臭氧在水中溶解,从而增强其杀菌效果。过氧化物稳定性差,碘在40℃下可升华,因此使用过氧化物消毒剂和碘消毒剂消毒时不宜加热。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RH%)对气体消毒剂有显著影响。环氧乙烷或甲醛灭菌有一个最佳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杀灭效果。一般来说,80%RH适合环氧乙烷消毒,80%~90%RH适合甲醛气体消毒。臭氧气体对物品表面进行消毒。仅当相对湿度为≥消毒效果可达70%。相对湿度%对空气消毒也有显著影响。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当空气相对湿度为20%~80%时,湿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相对湿度低于20%时,杀菌效果较差。臭氧空气消毒,相对湿度≥60%,可达到消毒效果。

、化学拮抗物质

一些消毒剂会与某些特定化合物发生反应,消耗消毒剂,使其消毒效果降低;其他化学品可能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导致消毒效果下降。这些能够降低消毒效果的物质被称为化学拮抗剂。例如,微生物周围的蛋白质、油等有机物会阻碍消毒因子的渗透,消耗一些消毒剂,从而降低消毒效果。因此,应在清洗后对受污染物品进行消毒,或增加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受有机物影响较大的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季铵盐、洗必泰、醇等,此外,锰、亚硝酸盐、铁和硫化物会减弱含氯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棉纱或合成纤维能吸附季铵盐,减弱杀菌效果;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钙、镁、铁和铝等离子体也能减弱季铵盐的活性;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和过氧化物消毒剂容易被还原剂中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地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有必要避免拮抗物质对消毒剂的影响。

、穿透力

消毒因子必须穿透物品并与微生物接触,以发挥其杀灭效果。不同的因素具有不同的渗透性。渗透性强的物理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微波和湿热;弱紫外线穿透;湿热的穿透能力强于干热,但饱和蒸汽不能穿透含油液体和固体,含油液体和固体只能用干热法灭菌。渗透性强的化学因素有环氧乙烷和戊二醛,甲醛气体渗透性差。除了确保足够的渗透时间外,还必须为消毒的渗透创造条件。例如,在热消毒过程中,物品不应包裹得太大或太紧;甲醛熏蒸时,消毒物应充分暴露,不得堆放;消毒粪便和痰时,消毒剂应与之混合均匀等。

九、有机物的存在

消毒现场通常会遇到各种有机物质,如血液、血清、培养基成分、分泌物、脓液、饲料残渣、土壤和粪便。这些有机物的存在将严重干扰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由于有机物覆盖病原微生物的表面,阻止了消毒剂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延缓了消毒反应,使病原体不能被杀死或完全杀死。同时,一些消毒剂被有机物消耗,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例如,蛋白质可以消耗大量的酸性或碱性消毒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容易溶解并被脂肪和磷脂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