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林

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省绵阳市,621100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分别施以常规手术护理与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与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循证优化;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开放性颅脑损伤;医院感染发生率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因头部受到锐器、火器或钝器击打,导致头皮、颅骨及颅内结构组织受损的一种联合损伤,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当前,手术是临床治疗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但需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手术。在此期间,因患者免疫力下降,术中需充分暴露病灶,采用气管插管进行辅助呼吸,感染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对手术效果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高度重视手术室护理,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从多个方面控制感染因素,以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基于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同时兼具循证护理与精细化护理的双重优势,可明显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感染风险。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就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外科学》中开放性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患者或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受损;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患有精神疾病,丧失意识与语言能力。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0~55岁,平均(42.87±11.6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8h,平均(6.45±1.51)h。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1~56岁,平均(43.02±11.7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9h,平均(6.71±1.62)h。两组一般资料同质化(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标准化手术护理:术前,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与手术知识,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常规检查,进行备皮;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实施加温输注液体;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指征,在患者苏醒时予以鼓励,护送其回到病房,完成与病房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

观察组采用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1)成立专项护理小组,查阅与颅脑手术感染防控的相关文献,通过头脑风暴法回顾性分析标准化手术护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介绍》进行风险评估,加以改进。(2)术前护理。①认知干预:依据患者及家属的受教育程度,采用易于理解的方法讲解疾病、手术知识与医院感染风险因素与危害,增强患者的防护意识。②心理护理:多于患者交流,消除其恐惧、紧张等情绪,积极配合手术治疗。③病情评估:收集与分析患者以往病史等一般资料,综合评估其病情,明确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④手术准备:手术室护士应加强与手术医师的沟通,熟悉手术流程,交代患者需注意的事项,提高患者配合程度。并再三确认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准备术中需要用到的抗菌药物,明确掌握抗菌药物的最佳用药时机。(3)术中护理。①保温护理:采用恒温毯等保温设备将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②导管感染防控:采用双人协作方式,由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全身麻醉气管留置操作。③精细化管理:执行无菌操作,配合医师完成术中各项操作,协助医师清理术区周围血迹或器械血迹,及时更换被污染的物品,避免发生感染。(4)术后护理:麻醉护士与医师一起照护处于麻醉复苏期的患者,加强呼吸道无菌管理,在吸痰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强化输液管、引流管等管道的保护,防止发生折叠、滑脱或堵塞。

1.3观察指标

(1)医院感染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尿路感染。

(2)术后康复情况。包括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NIHSS量表分值区间0~42分,评分越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ADL分值区间0~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此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组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组别

n

切口感染

肺部感染

颅内感染

尿路感染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0

4(13.33)

1(3.33)

1(3.33)

3(10.00)

9(30.00)

观察组

30

1(3.33)

0(0.00)

0(0.00)

1(3.33)

2(6.67)

χ2

-

-

-

-

-

5.455

P

-

-

-

-

-

0.042

2.2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入住ICU、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组间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组别

n

入住ICU时间(d)

总住院时间(d)

NIHSS评分(分)

ADL评分(分)

对照组

30

7.82±1.64

20.32±2.57

12.13±2.64

64.66±4.42

观察组

30

6.77±1.26

16.11±2.65

10.49±2.38

68.49±5.74

t

-

2.781

6.246

2.527

2.896

P

-

0.007

0.000

0.014

0.005

3讨论

预防感染是临床治疗开放性颅脑损伤的重点,因此,需采用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以降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感染风险,促进其早日康复[2]

本研究中,采用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的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应用标准化手术护理的对照组30.00%。同时,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住ICU的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NIHSS评分显著较低,ADL评分明显较高,上述结果提示,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可有效预防与将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循证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了手术护理的细节管理,将备皮、术中器械及抗菌药物等感染危险因素均纳入到手术室护理工作当中,可有效规避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感染。另一方面,感染是影响患者康复与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而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可有效加强感染风险控制,促进患者康复,且十分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可有效降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会兵.针对性护理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142-144.

[2]缪晶晶.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医药前沿,2020,10(3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