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探析

丁勇旗,韩新敏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5号航天中心医院,北京,100049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治疗三叉神经痛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选取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研究组治疗后的疼痛情况改善更大;研究组不良事件率更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治疗期间,中医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疗效的优化,该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中医针灸;VA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事件率

作为临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三叉神经痛对于患者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相关报道显示,在发病时,该病患者往往可不可控的面部肌肉抽搐,且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问题,继而对其身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1]。在临床过程中,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患者疼痛发作频率可逐渐增加且痛感可有所提升,继而对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影响。传统疗法主要采用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然而,该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一定的并发症问题,继而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胁[2]。基于此,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从中医视角入手对患者治疗模式进行了探索,在此期间,中医针灸凭借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受到了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针对在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选取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5~65岁,平均(45.25±2.20)岁;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68岁,平均(45.31±2.19)岁;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药物选取卡马西平,药物由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366,药物用法用量如下:初始剂量0.1g/次,2次/d。在治疗期间,依据患者症状增加药量,每次增加0.1g,直至患者痛感改善为止。在此期间,患者每日用药量应<1.2g。连续用药1个月。

1.2.2 研究组  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主要内容如下:(1)选穴:选取患者合谷、印堂、人中、风池、天柱、外关、完骨以及神庭作为主穴。在此期间,第一支痛患者加用头临泣、阳白、丝竹空、攒竹等穴位;第二支痛患者加用上关、四白、太阳等穴位;第三支痛患者加用大迎、下关、地仓等穴位[3]。(2)针灸操作:选取28号针灸用毫针对于患者进行斜刺,在此期间,依据患者针感进行针刺泻法的应用,以患者出现酸麻胀等感觉为度。得气候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频率为1次/d。在针灸期间,医疗人员应注意做好对于深度的控制,避免针尖刺入患者眼底组织。在此期间,应告知患者在针灸时严禁说话,避免对毫针造成影响。连续用药1个月。

1.3 观察标准

1.3.1 患者治疗有效率  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表示患者疼痛与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有效表示患者疼痛与其他症状有所缓解,无效表示未满足上述标准。

1.3.2 患者疼痛情况  包括疼痛评分与疼痛发作频率,其中,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疼痛越轻微。

1.3.3 患者不良事件率  恶心呕吐、乏力、皮疹以及瘙痒。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0.0分析患者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有效率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研究组

40

20

18

2

95.00

对照组

40

11

20

9

77.50

χ2

-

-

-

-

5.165

P

-

-

-

-

0.023

2.2 患者疼痛情况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的疼痛情况改善更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疼痛情况

组别

n

VAS评分

发作频率(次/d)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40

5.97±0.59

2.12±0.32

6.71±0.32

2.12±0.15

对照组

40

5.98±0.61

3.02±0.44

6.78±0.33

4.16±0.28

t

-

0.075

10.462

0.963

40.618

P

-

0.941

0.000

0.339

0.000

2.3 患者不良事件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事件率更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不良事件率

组别

n

恶心呕吐

乏力

皮疹

瘙痒

不良事件率(%)

研究组

40

0

1

0

0

2.50

对照组

40

1

4

1

1

17.50

χ2

-

-

-

-

-

5.000

P

-

-

-

-

-

0.025

3 讨论

对于患者而言,三叉神经痛问题往往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慢性侵害。在临床过程中,患者发病前往往无明显征兆,且疼痛出现的速度较为急骤,其主要集中在三叉神经的某一支或某几支,且痛感可向患者舌部、面部以及颌部进行辐射,患者痛感以烧灼样、闪电样、针刺样以及刀割样为主

[4]。在临床过程中,西医对于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通常情况下,其往往会选择采用卡马西平对患者进行镇痛干预。在中医理论中,将三叉神经痛归结为“面痛”、“颊痛”的范畴中,中医认为,该病与患者三阳经络受到外邪侵扰有关。在临床过程中作为机体阳气交汇的重要部位,头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卫气不稳时,风热或风寒可对头部造成影响,继而诱发疼痛问题[5]。在治疗问题上,作为中医特色疗法,针灸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实现,对于血液循环问题的合理改善,从而促进患者气血不足问题的缓解。与此同时,通过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施针,医疗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病源部位有效实现对于针灸穴位的合理选择,从而促进患者治疗针对性水平的提升,其对于患者血瘀阻络和风邪阻络问题的缓解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部分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及时做好对于三叉神经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实现对于异常放电和疼痛问题传导功能的抑制,对于患者痛感的缓解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6]。在临床治疗期间,大量研究数据显示,中医针灸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对于面部组织新陈代谢速度的加快,对于患者神经功能肌肉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医针灸治疗的有效率相对更高,且其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缓解痛感。在治疗安全性方面,与西药治疗相比,中医针灸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相对更低。

综上,在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期间,中医针灸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合理改善,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印祈,马海鑫,王希典,等. 针刺结合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验总结[J]. 亚太传统医药,2022,18(8):139-143.

[2] 白智鹏. 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1):259.

[3] 赵光华.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5):109.

[4] 霍生杰,李彩霞,董涛,等. 深刺下关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J]. 现代中医药,2021,41(6):83-86.

[5] 罗宁,李荣荣,方剑乔. 基于神经解剖学探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选穴规律[J]. 浙江中医杂志,2021,56(7):513-515.

[6] 覃李梅.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