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

司超娟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市,014030

[摘要]目的:分析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在2018年8月实施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分别选取2018年8月前后各一年收治的急诊科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比对照组更低,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效果,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自理责任、自理观念、自理技能等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急诊科中实施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对安抚急诊科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情绪,提高急诊科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都有积极的效果,提高了患者对急诊科护理的满意度,切实提高了急诊科诊疗及护理质量。

关键词: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急诊科;应用效果

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复杂、病因不明、发病急骤、生命体征不平稳,并且受到急诊科诊疗技术、资源以及环境和人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不良事件,造成患者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要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那么就要采取有效的管理路径。虽然急诊科的诊疗大多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但是如果各人员职责不明、配合不协调也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8年8月实施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分别选取2018年8月前后各一年收治的急诊科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中有男性38例、女性3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5.82±6.33)岁,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4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例、其他疾病患者2例。对照组中有男性40例、女性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4.72±6.15)岁,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36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8例、其他疾病患者2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患者实施药物护理、健康教育、生活护理、饮食护理。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结构化急诊护理干预。第一,构建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为急诊科成员,根据护理人员年资及专业能力分为5组,每组有1名组长,有专科护士担任。第二,构建结构化护理流程评估体系。具体内容为急诊科患者进行留观护理、制定护理流程,组织专家组织会议。现场核查内容包括护理启动时间、护理物资准备时间、护理人员应急预案、患者安全转运等。第三,开展护理。以急诊科医护人员为主,确定各医护人员的职责是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抢救小组的组长主要负责记录护理现场的工作,气道护理人员负责为患者实施心电图、心电监护等检查,辅助护理人员负责构建静脉通道、采集标志物,第四,沟通交流,为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沟通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热情的语气,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1]。第五,心理护理。急诊患者大多为突发疾病,因此患者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的不良情绪,要向患者讲解治疗的方法,告知患者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第六,讨论与分析。构建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微信群,方便人员在群内交流工作经验,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要保证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就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每2个月实施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2]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比对照组更低,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效果,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SAS评分(分)

SDS评分(分)

实验组

70

32.52±3.26

33.36±4.15

对照组

70

41.52±3.26

42.51±4.11

t

5.628

6.362

P

〈0.05

〈0.05

2.2两组患者自理能力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自理责任、自理观念、自理技能等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理能力对比

组别

例数

健康知识

自理责任

自理观念

自理技能

实验组

70

55.62±6.23

29.52±4.14

30.32±4.25

40.82±5.33

对照组

70

42.63±5.14

23.25±5.41

25.41±3.62

32.32±6.14

t

5.826

6.336

8.262

8.412

P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

70

55

13

2

68(97.14%)

对照组

70

45

11

14

56(80%)

X2

11.528

P

〈0.05

3讨论

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面对患者疾病和情绪的影响会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度、优化医疗及护理流程,保证为患者提供优质、可靠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急诊科中实施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对安抚急诊科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情绪,提高急诊科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都有积极的效果,提高了患者对急诊科护理的满意度,切实提高了急诊科诊疗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传兰,张敏,曹立军,贾存辉,程明雪,唐振宇,郭玉杰,耿庆轲,张岩.结构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4):20-22.

[2]张霞,施慧,郁怀静.结构化护理团队对急诊患儿急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