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3

高校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策略

陈学轼

(武汉大学 审计处,湖北 武汉430072)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报告整体价值不高,报告冗长不精,披露问题流于肤浅,审计报告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笔者从开展研究型审计,打好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基础;强化审计过程管控;发现真问题,审计定性定责依据准确;服务学校决策支撑需求,报告内容力求完整精炼;深入研究,提出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加强审计团队对审计项目的集体复盘和总结,复制、推广报告撰写经验等6个方面分析、总结,提出撰写高质量审计报告的着力点。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审计报告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审计运行体制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中管高校如我校更是资金使用密集型单位。内部审计发挥好审计职责、职能,当好“吹哨人”,在履行风险防范、促进强化内控管理职责,确保学校不踩政策红线等方面责无旁贷。内部审计报告在学校决策参考、风险研判、责任追究、考核考评等方面已广泛运用,对审计报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内审部门开展的审计项目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辅之以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各类审计。笔者结合近3年来自身撰写内部审计报告的实践经验感悟,以及分析所在高校内部审计报告(包括委托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归纳总结出当前高校审计报告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的常见问题

审计报告常见问题如下:一是披露问题不深不实,报告分量轻、价值低;内审干部学习研究不够,不能从多维度、深层次发现问题和揭示重大风险,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二是内部审计转型发展不够内部控制审计、针对科研“放管服”、民生保障政策等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管理绩效审计等尚未全面铺开、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常态,导致审计报告呈现种类单一。三是提出的审计建议实现难度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指导审计整改或改善管理。四是审计信息化、审计数字化建设滞后,数字化转型举步维艰,审计质量和效率没有较大提升,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得不到有效拓展、挖掘,审计发现和审计报告质量没有质的飞跃,与内部审计助推学校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和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定位不匹配

二、高校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策略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打好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基础

1.做好审前调查,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开始。学校组织部门年初下达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内部审计部门结合审计工作计划分步适时开展。近年来,部分审计项目是学校巡视成果运用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被确定为相关成果运用的牵头单位,下达的巡视成果运用方案中,有针对二级单位内部管理不规范问题需要开展专项审计,有针对单位财务管理廉政风险问题要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等情况;还有些审计项目则是应中央巡视整改要求而提出的审计委托等等。

其中应巡视成果运用方案而生的审计项目应注重审计报告与巡视反馈意见反映问题的审计呼应,巡视突出政治巡视,深化政治监督;而审计聚焦经济监督,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聚焦重大风险防范,规范、强化管理提升能力,促进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二者均是以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为落脚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深入检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部署情况、教育部党组工作要求、学校发展战略措施实施情况;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程序与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以及以往审计关注事项整改与中央巡视、校内巡视巡察发现经济问题的整改情况等等。

2.内部审计还需要运用研究型审计思维,提高政治站位,研究相关国家政策、学校发展战略、党委工作部署情况;审计监督重在经济监督,遵循“政治-政策-项目-资金”思路线条开展业务工作,才能达成内部审计促进学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措施的目标,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作用。例如,对有关科研机构实施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中,查找审计问题决不仅限于资金管理、财务管理范畴,而是从科研机构在使用管理“双一流”专项经费是否规范经费列支,是否贯彻落实“双一流”专项经费“扶优扶特扶强”的政策导向;以及在学术会议举办活动中,是否贯彻落实“过紧日子”政策,严格按照预算开支范围和标准列支会议费等方面审查和监督。

(二)强化审计过程管控

认真开展好现场审计作业,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实施过程是形成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基础性重要环节。一是扎实开展好各类审计项目,使内部审计成果更加丰富;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拓展内部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部门(院系)和业务审计全覆盖。以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为例,核实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客观评价政策措施落实的实际效果,反映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相关配套制度缺失、部门间配合不协调的情况。二是加强项目调度管控,从源头上进行质量把控。审计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把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汇总、分析、研判,积极走访、召开座谈会,阶段性梳理问题线索。注重过程质量管控,按照高标准进行引导和组织审计实施,有利于问题聚焦、精准发力;有利于现场规范,避免审核报告的重复性、反复性。

同时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学会换位思考,增强能说、沟通谈判本领,籍此及时发现隐蔽线索,获得意外收获。三是审计现场的发现离不开工作之余的做足功课,提高专业水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源自于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努力。审计干部尤其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博观、厚积综合信息,不断拓展知识边界,问题的解决之道可能需要在事项之外寻求,既要能透过事物表象,深入探索研究,又要提高站位,具备全局和整体思维。

(三)发现真问题,审计定性定责依据准确

1.审计需要发掘真问题,揭示深层问题,触及问题实质根源,突出重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突出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经济决策程序与效果等问题、事项,深入分析涉及学校治理、管理的问题和障碍。例如资产管理方面,资产长期闲置(或违规出租出借)、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闲置是严重的损失浪费、效率低下的真问题,而达到报废年限的设备没有及时报废,账实不符、盘亏设备未及时处置则属于管理程序履行及时性、性质较轻的问题。又如,在某学院经济责任审计中,从审查学院培训教师课酬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入手,做实前期调查和研究,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深入沟通咨询,发现所涉职能部门或未能严格履行管理职责,或未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的问题等,从而揭示学校重大的内控缺陷和经济风险。

2.做到审计问题定性、责任认定力求依据准确,客观公正,引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保问题定性依据正确。重点关注:一是在对学校学院(系)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引用规章制度评价定性,以引用学校层面规章制度为宜,兼具权威性和适用性(比较契合学校管理实际),而国家层面政策高高在上、不够接地气;学院(系)制定的规章,在权威性、合理科学性方面均比较欠缺。二是开展经济责任党政同审,关于党政主要领导的定责,需要从部门(学院)党委、党政议事规则,“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出发;如果仅从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职责分工出发,则过于偏狭(如院长负责行政事务,签批行政经费支出;党委书记负责党建事务,负责党建经费支出审批),也不利于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肩负部门(学院)事业发展、管理职责履行的意识深入人心。

精准的审计评价与定责要求审计人员对国家政策法规、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非常熟悉,并保持对各层面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修订、废止情况的掌握,如涉及医疗体制、医保体制、医药采购方面等专业性较强的制度,在审计过程中,则审计组需要组织专题政策学习和研讨。

(四)服务学校决策支撑需求,报告内容力求完整精炼

对审计报告初稿,审计人员要有足够耐心“打磨报告”,审计项目“后半篇”工作尤为重要。审计最终成果的体现一是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明确;二是报告用词准确、简洁易懂;三是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理解性。

审计报告首先做好谋篇布局。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报告有比较成熟的文体结构,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审计内容,首先理顺报告结构,全面完整报告审计情况。二是删繁就简对报告正文大瘦身,诸如有关基本信息、审计过程、事实现象的详尽描述、经仔细甄别后判定缺乏审计底稿证据材料的表述和评价等,均需删除。三是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减少财务统计表格在报告中的呈现,代之以选取底稿财务表格中重要数据在正文部分报告清楚的方式,以便于校领导阅读、理解审计报告。

(五)深入研究,提出审计建议切实可行

审计建议要富有建设性。首先要契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改革方向,而且与学校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被审计单位实际相符,能切实、具体指导审计整改和改善管理。定期评估以往审计建议落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优化、调整审计建议,提升解决问题的精准度。有些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需要制定审慎稳妥处置方案有序推进解决,如各部门往来款项长期未清理的问题,需一事一策、逐项清理;又如,有些跨部门问题缺乏协调机制,需多方加强配合共同推进解决等等。

(六)加强审计团队对审计项目的集体复盘和总结,复制、推广报告撰写经验

审计人员需要练就“快、准、狠”的独特眼睛,不能仅依靠单一学科知识,还要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经验积淀。加强审计团队对审计项目的集体复盘,复制、推广审计发现问题及高质量审计报告撰写的经验,有助于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做好审计项目总结,将好的做法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更新入库,使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积累规范化、制度化,得到更好推广利用。坚持做深做实做细研究性审计,对审计对象研究要深,对问题及线索核查要准,撰写审计报告要聚焦高质量。坚持审前做好“预习”,审中适时“研习”,项目结束及时“复盘”,切实提升审计报告呈现内容的多样性和报告质量和使用价值。

三、结语

高等教育内部审计干部队伍应树立“为校审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聚焦学校治理,与学校治理深度连接,与其他职能部门建立上下、平行联动工作机制。通过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价值,推动审计成果的运用,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佑杰,田梅林,周华,刘亚鹏.数字化审计助力领导干部履职精准评价体系落地[J].中国内部审计,2022(2)

[2]李凤雏,深入研究探索 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21(12)

[3]方成,方同庆.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与大学治理关系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