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程亭亭

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   

摘要:乡村文化可谓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体现着农民的为人处世之道,渗透于农村的地方治理中,有的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规民约。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国家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历来非常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重要性的充分体现。优秀的乡村文化对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建设乡村和谐社会,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助力乡村社会全面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协同发展;策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的日益提升,旅游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本身具有文化属性,也是促成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文旅融合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门问题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历史悠久且全国各地有独特的风俗文化,游客通过接触全国各地的特色文化能够了解更多历史,非遗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典型代表,蕴含了祖辈几千年的心血,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能够领略当地的人文特色,体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游客的好奇心普遍较强,通过接触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拓宽了知识视野,人们在向往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想了解更多有关非遗文化,通过旅游能够放松心情,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激发游客的“怀旧”之情,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经远离了农村,自然对农村的美景或者人文风俗向往,非遗代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模式不仅能够让游客有更好的文化体验,还能将宝贵的旅游资源发展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仍受到较多外界因素的影响。首先,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融合方向较为模糊。乡村旅游产业相关文化产品未能落实到位,导致二者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过度抄袭、盲目跟风等理念下生产的产品普遍具有过于僵硬、质化的特点,严重限制了文化旅游融合产业的有序发展。再次,文化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深度和广度不足。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较为表面,不仅缺乏互动性和欣赏性,还不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时至今日,仍有部分乡村旅游会以恶俗、过分落后的文化为噱头达成增加旅游产业营收的目的。这种形式的文化旅游结合非但无法充分展现乡村的文化优势与地域特色,还会导致相关企业乃至乡村的品牌效益与社会效益下跌,得不偿失。最后,科技含量过低也是限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产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亦是如此。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如果忽略对科学技术的引用,将难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也无法使其对旅游产品、文化产品产生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会导致文化旅游融合产业低效化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效果,促进融合产业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其产业结构、产品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落实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在助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进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策略

(一)强化非遗文化的内核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是吸引众多旅游企业开发的重要原因,其中,自然景观作为非遗文化的核心要点,若景观资源遭到破坏,则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对非遗的保护需要动态结合静态的保护形势,动态保护需要注意的是打造良好的氛围,让非遗文化在优越的氛围环境中发展。旅游企业在氛围营造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核心内容,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特征,可以围绕当地的环境来创造一些新颖项目。

(二)开发多样化“非遗”项目

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和文化传承人打造特色民宿。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应努力把特色民宿、乡村旅游、非遗传承三者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建设民俗文化村,集中展现地域内的特色文化,让游客在体验传统美食、节日活动以及歌舞表演中感悟“非遗”魅力,并以此吸引各地游人,带动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二是要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不断壮大社会组织,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公众认知与认可,进而连接起旅游产业与文创产业,形成经济联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强化非遗保护;三是立足市场需求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统筹发挥社会力量,提升民宿等级,完善体验项目,在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方面,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并做好文化本身及其源头的保护。

(三)积累优秀人力资本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可为乡村振兴积累人力资本,乡村振兴可为遗产保护提供政策便利。遗产地应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鼓励年轻人留乡创业,以故乡情怀为纽带,吸引企业家、海外华侨、优秀青年等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实施人才振兴的重要路径是提高农民谋生技能,遗产地可培养农遗技艺传承人,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加了村民的谋生手段。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要以充分尊重农民的真实需要为前提,杜绝“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切实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村民以及外部力量形成合力,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政府职能的充分落实。地方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根据每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避免统一标准。在经费的投入上,要向文化基础落后的地区倾斜。在文化产品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喜好,提供村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既符合他们的欣赏习惯,又体现新时代的新风尚。

结束语

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处于不同阶段的旅游者需求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内在逻辑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独特价值与方法论上的指导。旅游产业作为兴起的第三产业在国家经济的占比中逐年增加,乡村文旅融合被视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研究表明,要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在把握游客需求基础上,需要以需求牵引供给,逐步构建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与形象,从而提高旅游竞争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魏艳,李保国,远萌.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24):226-229

[2]赵武,梁艳阳.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振兴路径[J].重庆行政,2020,21(06):96-98.

[3]周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的启示——以崇州市“道明竹编”为例[J].大众文艺,2020(23):7-8.

[4]荣侠.生态博物馆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旅游,2020(12):40-42.

[5]杨帆,黄国群.协同治理视域下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生态系统建设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