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张萌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渝北区 401120

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又具有显著差异,思政课程是从系统上开展的思政教育,体现在立德、树人两个层面;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技术、技能、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成长和成才,其关注重点在于思想价值引领,实现了育才树人之间的深度结合。只有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之间的辩证统一。本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

1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了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真正的实现协同育人,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对此,要做好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可以成为育人共同体,发挥出育人合力。首先,提高其认识和理论水平。认识指导与实践,只有让专业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提供指导。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属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两者割裂开来,如果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不深刻,在实践中,就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因此,要让专业课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并不是单一为他们传递知识,而是要放眼长远,让学生具备优秀的品质、高尚的人格,这并不会影响专业教育的成效,反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发挥出专业教育的作用。其次,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要提高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那么,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要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则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对此,要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各类途径来开展培训,并引导专业课教师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方向搞错了,那么就会离目标渐行渐远。专业课教师要摆正方向,才能做到协同育人。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让学生自觉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责任意识,身体力行地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

2挖掘高职院校专业课内容的思政元素

要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面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挖掘出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点,采用相契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调整,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道德素质、思想观念存在差异,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了解、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结合思路。当代大学生,他们自由独立、追求个性,对于简单的说教式内容,存在反感心理,在思政内容的讲授上,要避免假大空,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在具体的工作上,要关注学生兴趣,站在学生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科学设置议题,满足学生需求,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良性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同时,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结合并不是空喊口号,如今,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课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将专业知识、社会热点融合起来,以知识来导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信服。

3强化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协作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强调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之间的互助协作,思政课教师为两者的协同提供理论指导,专业课教师又能够通过专业技能和知识升华加深思政理论内容教育,让两者共同实现合作共赢。在具体的协同育人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在内容上达成一致性,将理想信念作为教育核心,让大学生主动承担重任,满足国家期许,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核心主义价值观作为基础,将其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面对取舍时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并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对党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进行深入解读,做到层层递进、有的放矢。在教学方法上,要科学、有效,遵循思政教育规律。不同专业课教师面对的教育内容具有很大差异,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各有不同。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找到适合的结合方法,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解析、图片分析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并发挥好网络教学手段的作用,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协同效果,并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为学生留出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分析、多讨论,以切实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能够为两者的协同提供更多的知识支持,专业课教师要结合自身所教专业,将思政内容贯穿到其中,以客观情况作为依据,对学生开展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的培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通过知识的力量,也能够实现情感升华。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的专业较多,相比于思政课内容,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用心,在课堂上,愿意与教师互动和交流,而学习思政课内容时,他们普遍缺乏兴趣,上课时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思政课教师也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思政课堂中用真实的案例来说明抽象空洞的理论,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

4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平衡发展

为了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学院、课程、教师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应对方式。第一,发挥制度作用。借助制度杠杆作用让院系、教师与课程能够实现平衡,完善健全的制度可以规范成员行为,激发出组织成员的潜力,引导其聚焦目标。同时,健全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出制度的导向作用,让全员均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实现各方的平衡发展。第二,政策方面要朝着课程思政倾斜。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重视程度、教学观念、建设基础,两者的协同是长期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对于基础薄弱的院系、课程、学科,要提供政策上的倾斜,在经费支持、项目申报上,要一视同仁,避免影响弱势群体参与的积极性。第三,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教育部明确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出优秀思政教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项目示范可以为多种形式。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可以构建相应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形成联动效应,组织示范项目竞赛、示范项目展示等活动,实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之间的良性互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上,都是一致的。从目标来看,两者均是为了思政教育而服务,培育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其中,思政理论课程是主渠道,重在通过理论讲解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课程思政则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思想、专业的共同发展,让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两者在目标上是一个共同体。在育人方向上,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方向是一致的,都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理论课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家国观念、政治认同,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引导其具备四个自信;课程思政同样让学生除具备上述意识外,还要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通过两者的协同,能够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深度结合起来。本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姜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8):77-78.

[2]沈兰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3):106-107.

[3]梁美.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J].广西教育,2021,(07):64-65+87.

[4]沈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16-17.

[5]薄文乾.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大学,2020,(15):137-138.

本文系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培育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