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刘逸

浦江县郑家坞镇中心小学     322200

摘要:美术是用笔墨勾勒书法画作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欢乐、喜悦、忧愁、愤怒、激情、坚强、希望的情绪。它可以发掘人们的潜意识,让更多人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把这种心里的情绪表达出来。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可以传递不同情绪,也可以传递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多元文化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对美术艺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审美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在理论上探讨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可行性这一问题,本文将在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影响与将民间艺术资源合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事实论述与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间美术资源;小学美术教学;可行性

前言:中国的美术教育来源已久,古人曾云:“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历史悠长的美术教育启发我们,任何艺术都是情感的表达,而审美能力则是一个人思想深度的外部折射,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亦是对学生疲惫心灵的净化熏陶。美术教育作为情感最为丰厚的教育艺术之一,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方面自然起着于其他艺术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美术审美教育于中国才经久不绝。[1]

一、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渐加深,大众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流行文化开始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大幅降低,民间艺术的发展陷入低谷,甚至一些优秀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民间艺术的消沉使得其中的一些工作者因生计而不得不退出这一艺术活动另谋生路,前途的渺茫使得新人不敢随意下注,从事民间艺术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了,民间艺术急需新鲜血液来创新,来发展,来救这流传百年千年的文化于水火。

因在之前应试教育的发展途中,音体美教育处于高中教育的被忽略状态,音体美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受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还在那几年中教育经验逐渐“过期”。如今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体美课程虽又重回小学课表,却因为教师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导致部分美术课成为了“电影课”、“综艺课”,这种教学方式虽起到了为学生放松身心的作用,却完全没有达到艺术美学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求。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一环,审美教育既是生活态度教育,又是灵魂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重要领域之一,学校与教师应积极承担美学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与革新,为国家发展培养高审美且精神富足的高素养后备人才。

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之间在教育与传承中相辅相成,民间艺术助力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民间艺术的科普教育更是将民间艺术重新带入大众视野,有助于民间艺术的文化技术传承与发展创新。

二、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当前的民间艺术发展现状,急需找到更加有效的继承方法,以保住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脉络。教育作为中国发展根本之一,亦注重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思想,还有利于国家的文化建设。民间美术集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与人文艺术智慧,小学美术教育应以民间美术作为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由此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不但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提高艺术认知,有利于学生良好艺术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与审美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美术不仅仅只是艺术一个方面,它更是表达情感的一把利器,教会学生情感的千变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鼓励学生面对人生积极进取而非遇事消极懈怠。[2]学生审美素养既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协调感知与环境、情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审美素养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更是对生活基调的节奏感知。具有高审美素养的人往往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并对生活怀有热情,对生活的热情激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有条理地进行个人生活。因此,审美能力与生活能力之间关系密切,良好的审美素养可以激发良好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状态。

三、将民进艺术资源合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

1、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实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完善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储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民间艺术资源融入美术这一举措在新时代下教学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下积累经验,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重视教师的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对美术课程进行良性创新与艺术融合,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学校之间亦各取所长,去糟粕,提高学校在美术教育方面的教学实力。

2、选择与小学美术教学相适配的民间美术资源

中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表达的文化与精神亦多种多样,民间艺术既走进小学美术教学,便要顺小学美术教育之纲领。对于民间艺术,大部分学生都只听过剪纸、窗花这一类,学生对民间艺术认识相对浅薄,极少有同学了解其中的文化奥妙,便极少有同学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教师应从本土的民间艺术开始,随学生一起加强对本土民间艺术的开发与探索,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民间艺术背后身后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智慧的敬佩之情,以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探究本土民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教师也要融入一些不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学生做拓展,如糖人,风筝,民间书法艺术等等,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体会美术艺术时产生自我对艺术的向往,为中国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人才。

3、开设美术与民间艺术论述分享会

教师可以拿出课堂时间来,开设美术与民间艺术论述分享会,在分享会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间艺术,并分享他与这一民间艺术之间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学生分享完之后对那一民间艺术的文化背景与时代发展进行补充。在分享会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情况,找到学生对美术与民间艺术感兴趣的点,以创造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教师亦可以在分享会上将自己与民间艺术或自己与美术之间的故事分享出来,以自身情感与自身经历为例,向学生展示情感与经历在艺术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3]

4、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带学生去观摩本地民间艺术时,可以在得到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允许下,进行美术写生,不仅利用画笔记录下民间艺术的风采,还锻炼了学生的画画能力。教师在了解民间艺术的一些基础操作后,鼓励学生在下节课带相关材料工具过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尝试。例如,若上节课领略了剪纸艺术工作者的活动,这节课便带彩纸与小剪刀到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剪出一些简单的剪纸花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剪纸的魅力。

结语:新课标要求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打造新一代综合型知识人才,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为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与灵活运用来打造的艺术性美学课堂形式。将民间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再发展,为中国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新一代青年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瑞.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可行性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

[2]王璐.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

[3]葛彩云.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措施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