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融合发展 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3

锚定融合发展 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例

陈含保 程明洲 邢沁

中共武汉市新洲区委党校 430400

摘要:本文从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融入“四谷”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管理、交通、产业、规划等方面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为新洲区做强县域、支撑市域、服务省域,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提供理论支撑;为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扛起引领鄂东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旗帜。

关键词:武汉都市圈;融合发展;航天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定位,报告指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指出,新洲区是千年问津文化发源地,承载航运航天两大国家战略、长江新区核心区重任,处在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蝶变升级期。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宏伟蓝图,对于新洲区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强县域、支撑市域、服务省域,挺起全省强县工程脊梁。

近年来,新洲区抢抓发展机遇,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户双柳。基地以航天科工布局的“五云一车”项目为先导,集聚商业航天上下游配套项目,构建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力争用15年时间,形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新城。作为武汉市重点打造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之一,基地已被市委、市政府正式命名为“星谷”,正与光谷、车谷、网谷形成齐头并进之势。2021年,“武汉造”卫星成功下线,“新洲号”火箭一飞冲天,“中国星谷”九天揽月、一鸣惊人。今年,武汉长江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北联新区,南接光谷,锚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建设国内一流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和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融入“四谷”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

位于新洲双柳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东临长江新区,南与光谷、鄂州隔江相望,武汉城市圈大通道穿境而过,是新区对外辐射的重要链接和功能组成。区位优势明显,基地拥有岸线30公里,江宽水深、良港天成。交通便利,正在建设的航天大道、江北铁路横穿全境,规划建设新港高速(双柳大桥)、临港大道(光谷大桥)纵贯基地,距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仅3公里、汉口新机场5公里,江北快速东延线、轨道交通联通基地,初步形成了通达“两港”(天河航空港、阳逻深水港)、连接两线(京九、京广铁路线)、贯通“高速”的“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是湖北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武汉市“四大国家级新基地”之一。自2016年基地获批以来,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大规划、大建设、大招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截止2022年8月,基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165亿元,8平方公里产业核心区基本成型,已具备年产20发火箭和240颗卫星的批量化生产能力。2018年,基地实现财税收入2.7亿元,比16年增长37.4%,规上工业总产值116.3亿元,比16年增长31.8%,固定资产投资101.3亿元,比16年增长40.6%,招商引资125.2亿元,比16年增长30.4%,已成为新洲区“两大发展引领”之一。

二、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发展态势

基地被列为湖北省“十四五”“四大重点基地”和武汉市“965六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在“十四五”末形成千亿产值。武汉市谋定“一核两区多园”航天产业发展布局,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支持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东湖高新区建设“创新应用集聚区”,建设若干“航天+”示范产业园。国家战略,省市重点,政策支持,航天基地升级提能正当时。

高标规划见证航天标准。秉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理念,规划总面积68.8平方公里,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西部产业配套区四大功能区梯次开发。初步确立了“一轴、两带、三群、四区”的发展格局(即:航天大道城市产业发展轴;沿江现代产业发展带、滨湖科创文旅发展带;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西部产业配套区),坚持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引进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中国星谷”。

重大项目彰显航天能级。火箭产业园一期投资17亿元,卫星产业园一期投资25亿元,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三大主体产业园相继建成投产,首枚卫星成功下线,“新洲号”火箭发射升空。 行云工程项目总投资 20 亿元,测运控中心先期入驻运行。科工系之外的项目共9个,总投资30亿元的航天大数据项目等,全部按照进度全速推进。计划今年续建及新开工产业项目8个以上,确保行云一期、神舟船舶、中山金马等4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产业项目总投资20亿元以上。

基础设施刷新航天速度。高标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功能配套, 建成20公里航天大道、15公里园区路网,管线入地、污水处理、电力燃气设施全线升级,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争创三甲,科技馆、体育馆、公园、学校、商业街、消防站等相继建成,高端社区提升品质,航天新城宜业宜居。今年将重点推进西部片区开发、武船生活区配套道路、航天医院周边配套和东部产业核心区电力配套设施建设。

招商引资展现航天效能。签订正式项目投资协议13个,总投资117.12亿元。微小卫星商业发射与应用技术国家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航天基地工作站、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挂牌,纳米新材料、宙通科技、鼎甲计算机、繁星动力等配套项目入驻建设,基地产业链加快补齐,产业生态快速形成。今年计划围绕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链引进有影响力的企业21家,入库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1个,工业项目签约入库金额163亿元。

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作为一个新兴的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基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建设和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也面临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划调整有待完善。航天产业基地68.8平方公里,包含两个可建设片区及一个生态保护片区。其中一个建设片区早已纳入武汉市规划一张图,导致基地规划全面对接统筹遇到一定困难,因此也影响到规划区域特别是镇区和部分村、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市政道路提档升级、公共服务配套等进度,制约了民生改善。

二是招商服务管理有待优化。少数项目引进对接、跟踪、服务不紧密,导致部分已签约项目落地实施不及时;非航天系项目招商需经多重沟通,项目推动流程较长,影响招商引进效率。

三是项目进度有待协调。核心区域开发建设快一些,而非核心区域因基础设施老旧,建设推进慢;产业项目推进慢、地产项目推进快;国企项目推进相对较快,而中小民营项目推进较慢。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健全。基地路网建设有待加强,古龙园区已建成道路绿化、亮化、黑化、美化进度需要加快;双柳污水处理厂有待建成运营,以实现项目环评及企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达标;基地配套的学校、医院、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加快建设,从而助力项目引进、推进。

四、加快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航天产业基地已呈良好发展态势,但要巩固和发展这个态势,还需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把握机遇、主动出击,融入大局、顺势而起。

一是园街管理相融合,效能提级。优化航天基地管理机制,以适应更大范围、更高规格、更快建设的发展前景。设立航天新城管委会,实行园街合一体制,统一航天基地和双柳街道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按照“一盘棋”思路,科学编制规划,兼顾核心区与其它区、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需求。设立航天新城招商专班,采取揭榜挂帅、全员聘用制,引进专业人才定目标招商引资。充分授权,建章立制,赋予航天新城管委会部分区级权限,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二是交通规划相融合,区区联动。以双柳大桥和光谷大桥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四横(星谷大道、航天北路、临湖大道、江北快速东延线)两纵(新港高速双柳大桥、临港大道光谷大桥)” 交通格局,推进西承新区、南接光谷、辐射鄂东,以内联外畅交通引领经济协同发展,与长江新区和东湖高新实现全方位协 同联动、同频共振。

三是产业协同相融合,集群发展。主动对接全市“965”产业体系,以航天科工、武船、中交二航局、金控为龙头,带动上下游项目集聚,推动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紧扣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桥梁钢构、仓储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定位,引进中电光谷打造卫星智能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航天电子及应用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在延链、 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力争今年新开工项目8个、完成投资120亿元。

四是产城发展相融合,城乡一体。以航天新城建设为引领,以滨湖、莲湖、大埠、挖沟特色小镇为支撑,推动基础设施、功能配套、要素资源相对集中,促进人口、服务、产业相对聚集,全力打造滨湖康养小镇、莲湖红色小镇、大埠口子镇、挖沟生态小镇,推进“一城(航天城)四镇(滨湖、莲湖、大埠、挖沟特色小 镇)”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同步推进公共设施配套,按照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产业基地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基地教育、医疗、商务、酒店、公园、文体、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推进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和民生福祉。

五、结束语

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元年,这一年颁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中国的航天工业在国家主导下发展了60余年后,首次打开了面向民营资本的大门,政策、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商业航天领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则是航天企业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衍生发展的“航天+”产业新业态。在“三新一高”的发展主旋律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势在必行。

省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湖北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湖北发展的行动纲领。报告提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六新”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这就需要武汉市统筹协调,各区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为城市圈发展提供巨大动能。航天产业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在国际上具有较强优势,为民营资本更好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航天产业是绿色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长,可带动“航天+”系列产业集群发展,为城市圈协同发展提供不竭动能;航天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不同国家对航空航天技术需要会更加频繁,为他们提供航天解决方案和服务是发展趋势;航天产业还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对发展航天产业积极性很高。

目前,中国是否需要发展航天产业已经无人质疑了。但是,如何发展航天产业还没有形成共识,发展路径仍然需要探索。希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相关探索,能够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