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及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及临床意义

程唯佳

长江航运总医院检验科,湖北 武汉,430010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抽取我院在此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接受健康体检且无三高疾病的体检人员58例纳入参照组,两组均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比较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 结果: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的PT、APTT、AT-Ⅲ低于对照组,D-D、FIB、T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小板参数水平对比,观察组MVP高于对照组、PL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检查中,常规凝血试验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防治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血小板参数

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发病急促、病情进展快等特点。由于脑组织为疾病的病发位置,发病后极易对神经系统功能造成损伤,从而对患者预后水平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有文献报道,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为诱发脑卒中的常见高危因素外,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也同样为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1]。为此,本文特此展开实践研究,观察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检查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抽取我院在此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接受健康体检且无慢性疾病的体检人员58例纳入参照组。观察组:男性42、女性34,年龄平均(64.38±8.95)岁;参照组:男性36、女性22,年龄平均(58.69±9.26)岁。两组基线资料经研究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手肘静脉血4ml。

取其中2ml血液先进行抗凝处理,后进行高速离心处理,采用实验室配置的凝血功能检测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

取余下2ml血液同样进行抗凝处理,采用实验室配置的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1.4统计学分析

观察指标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描述,经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经χ2检验,当(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观察组的PT、APTT、AT-Ⅲ低于对照组,D-D、FIB、TT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n

PT(s)

APTT(s)

TT(s)

FIB(g/L)

D-D(ug/mL)

AT-Ⅲ(%)

观察组

76

13.19±0.67

34.62±3.54

17.32±4.31

4.63±0.97

0.51±0.07

84.85±20.43

参照组

58

14.42±1.28

39.45±4.16

14.97±3.75

3.19±0.52

0.33±0.04

106.58±23.52

t

-

7.191

7.252

3.305

10.233

17.513

5.712

P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两组血小板参数水平比较

观察组MPV高于对照组、PLT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血小板参数水平比较(±s)

组别

n

PLT(x109/L)

MPV(fL)

观察组

76

165.59±46.23

12.25±1.33

参照组

58

185.42±57.63

9.35±0.86

t

-

2.210

14.453

P

-

0.029

0.001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一种血栓性疾病,脑血管中堆积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发生脱落、出血现象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相互保持动态平衡,但脑卒中疾病发生、进展过程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异常是反应脑血管破裂后生理病例变化的主要指标。凝血机制的变化可反映脑卒中病情变化,而血小板异常则表示脑损伤部位的激活因素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凝块。PT、APTT、TT为临床中判断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但此三项主要用于反应某一时间段的凝血异常状态,无法对患者总体的凝血能力给予良好反馈。FIB是反映血凝状态的重要指标,FIB升高可导致血液粘度增加,加强红细胞的聚集,使血流放缓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同时在脑卒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凝血因子指标中FIB的升高为其中一项高危因素,高FIB状态下可增加大脑血栓形成的风险;D-D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状态,脑卒中疾病发作时期D-D含量会大大增加,但出血停止后D-D含量将恢复到正常水平;AT-Ⅲ作为人体抗凝系统中重要的组成,主要参与维持体内凝血与抗凝的动态平衡,AT-Ⅲ水平的高低可反应凝血酶活性的强弱,当AT-Ⅲ降低其可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2-3]。PLT是由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其具有黏附和聚集功能以及释放反应在参与人体的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PLT发生异常可引起人体凝血和止血功能变化,从而造成出血、血栓性疾病的发生;MPV是用于判断PLT变化以及出血及造血功能变化的一种指标,当MPV降低意味着PLT的生产减少、造血功能下降,引起出血过多而形成血栓[4]。故研究中观察组的PT、APTT、AT-Ⅲ、PLT低于对照组,D-D、FIB、TT、MPV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常规凝血试验中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血小板参数水平的变化具有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检查中,常规凝血试验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防治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冠,马银华,刘义,等. 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缺血的预测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3):5663-5665. 

[2]李伟皓,张晓斌,周艳,等.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纤溶功能测定及临床意义[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2):128-131. 

[3]陈志奇,兰小英.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联合血小板计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 吉林医学,2022,43(7):1934-1937. 

[4]陈丽,唐晓磊. 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凝血试验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