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康复疗法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康复疗法研究进展

王叶美子

马鞍山市中医院  安徽省   243000

    摘要:脑卒中就是中风、脑血管病,现阶段,在我国这种病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而且一旦发病,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都是比较高的。本篇文章将为大家阐述,某医院近5年脑卒中患者采用中医康复疗法后的吞咽障碍病例进行的研究进展,对这类患者采用的针灸治疗、服用中药、外用中药、按摩穴位等中医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有效的提高了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肌肉兴奋度,使得受损的吞咽肌肉能够提高耐力和协调性,对于肌肉萎缩的现象能够有效缓解,吞咽功能得以恢复,增强了患者日常吞咽摄取食物的能力,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中医康复疗法

引言:我国患有脑卒中患者在逐渐的年轻化,脑卒中患者中大概有52%-76%的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这就很容易出现误吸导致肺部感染、脱水,甚至营养不良的情况,会直接损害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现阶段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中医康复疗法的治疗方式是比较适用的,其中包括物理康复治疗、按摩康复治疗、饮食康复治疗、药物康复治疗、针灸康复治疗等等,经过对近5年某医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法是非常具有临床采用的价值的。

1、针灸治疗

1.1单纯针刺疗法

进行单纯针刺疗法,一般选择廉泉穴位,会直接对甲状舌骨肌、舌肌、颈前静脉、甲状腺动脉静脉、舌下神经有关键性刺激和影响。能够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经常用到的配穴也会采用近治的方法。单纯针刺疗法能够发挥补泻的作用,与刺激手法进行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增强治疗效果,使得咽部的营养代谢和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使得与吞咽关联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得到提高,使患者提高吞咽功能。

1.2 联合针刺疗法

这是一种将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结合使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低频电刺激低频电刺激联合针灸、吞咽治疗仪联合针灸、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灸、以及空腔

定位疗法联合针灸、放血疗法联合针灸等。在使用物理疗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有效的将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治疗方法进行结合,二者互为辅助,有效的提高了治疗效果。其中放血疗法能够活血、化瘀,进行局部刺激会出现条件反射,使得脑组织内部的病灶位置的血流灌注量得到提升,有效的改善了大脑功能,结合针刺疗法能够提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有效率。

1.3特殊针刺疗法

在我国,眼针疗法被广泛应用,这属于一种微针法,就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五轮八廓学说理论为基础,舌咽部属于上焦部分,通常舌强语言謇涩多数由于肝肾不足导致,所以在肝肾区和上焦区进行针刺,通常针刺时间为0.5h,共14d,对于患者进行洼天饮水试验后可发现,眼针治疗对于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手少阴心经挟咽喉上行,经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循咽喉,挟舌本。舌在吞咽过程中负责搅拌、运送食物,并且在口腔期舌带动食物触碰软腭而引发吞咽反射,咽食时喉头及舌骨的上抬及前移使食管打开而封闭气管,防止误吸的发生。可见舌在吞咽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使 用舌针直接作用于舌体,刺激舌肌恢复,改善相关支配神经,也可以改善吞咽障碍。蔡海燕等通过随机对照

试验,对试验组采用舌针针刺聚泉和海泉,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统计分析发现总有效率为 96.67%,优于对照组的 66.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中药疗法

2.1 中药外用

中药外用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毒副作用以及中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中药外用常用的方法有熏蒸、溻渍、贴敷等等。徐惠兰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进行中药熏蒸,熏蒸首先具有温热效应,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气血流通,加上中药的药效,更好的调畅气血,激发经气,从而改善吞咽功能;近两年,也有新兴的中药冷热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如王忠兰等通过随机试验的方法,对治疗组的患者采用中药五生饮冷热刺激,先用五生饮做成的冰棒刺激舌咽部位,然后趁热服下五生饮,观察组只用常规康复方法,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 (SSA) 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3% 优于观察组 80.00%。

2.2 中药内服

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具对症的方药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另一种有效途径。中医对于吞咽障碍暂无明确词汇定义,但其发病机制与中风一致,因此常

用于治疗中风的熄风通络,化痰祛瘀,益气活血等方药也可用于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黄奕旻等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 60 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

其中用中药祛痰通络、镇肝熄风等药物进行治疗;而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比观察组的总治疗率高了 1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通过将小剂量的中西药物注射入穴位,利用穴位自身特点及药物的作用共同起效。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使营养神经类药物作用于穴位,其药效作用持续时间久于皮下注射,从而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马飞翔也将 183 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 42 例、穴位注射组 44例、神经电刺激组 49 例、吞咽训练组 48 例,并采选取“吞咽穴”(下颌骨下颌切迹处) 进行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治疗 30 天后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显示综合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 3 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维生素 B12 可以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作用,保护营养神经,促进细胞内神经兴奋与传导,将其通过穴位注射直接作用于与吞咽相关的神经肌肉组织,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

4、穴位按摩

与针刺相比,穴位按摩为无创性治疗方法,对于有些危险穴位或者惧针的患者,穴位按摩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而且穴位按摩作用面较小,按摩手法、力度及作用深度可“因人制宜”。王开龙等通过随机分组将 60 例患者分为 30 例治疗组与 30 例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针刺、药物、吞咽康复训练、理疗基础康复手段,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选取哑门、风府、风池;廉泉、人迎、天突;颊车、下关、承浆进行穴位按摩;5 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 (SSA) 评估,治疗组 SSA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张淑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 30 例治疗组患者在基础康复之后加以对廉泉、豁风、颊车、 合谷、风池的穴位按摩。4 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 发现治疗组评分较观察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按摩手法可以激发经气,促进经络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循环,调节咽部生理功能,此外,按摩还给予咽部一种感觉刺激,通过以上综合作用从而改善吞咽障碍。

    结束语: 经过对某医院近5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中医康复疗法后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相关穴位进行针刺,能够起到舒经活络,刺激穴位神经肌肉,提高局部微循环效果。使用头皮针可有效刺激脑部神经,使得脑功能得到健全,在中医治疗方法中,针灸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针灸联合疗法与传统康复疗法进行结合,能够将治愈率有效提高。中医治疗法是比较亲民的,不需要高额的治疗费用和复杂的医疗技术,治疗方法比较容易掌握,非常有助于推广,但是目前确实比较系统规范的体系,需要大量的医学证据的支撑和证明。总之,中医疗法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起到了非常有利的效果,在临床医学生具有广泛推广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舒环,张浩洋,刘海涛,等.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穴规律

文献研究[J]. 中医杂志,2017,58(16):1412-1415.

[2]程富香,陈恬. 针刺廉泉穴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 中国

针灸,2014,34(7):627-630.

[3] 苏毅,李佩芳.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9):1269-1274.